横跨 30 年,一个品牌还能如何庆生?
  Natsumi ·  2025-10-16
文 | sherry、Natsumi

如何打动当下的年轻人?

这或许是跨越不同时代、身处不同行业的品牌,都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尤其是在大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像周年庆这样的特殊节点,往往是品牌向内梳理成长脉络、向外彰显自我价值的最佳时刻,为品牌创造与年轻人的情感共鸣提供了绝佳机会。

但现实情况是,不少品牌受限于认知、预算等原因,陷入了路径依赖,一味套用已被市场验证过的成功模板,让品牌沟通流于口号和形式,难以引发广泛的用户共振。

其实,纵观那些打动年轻人的品牌表达,无外乎都找到了一个关键点——情绪。真挚的情感底色加上真诚的沟通姿态,总能触动大家的心。而今年迎来三十而立的 vivo,与 B 站联合推出了主题短片《请回答 1995》,恰好就生动诠释了这一点。

在这支「时代微缩片」中,vivo 穿越回 1995 年,让宏大的时代变迁与微观的个体成长遥相呼应,唤醒大众心中对过往 30 年的共同记忆,也串联起品牌一路走来的足迹,谱写出一段温暖的陪伴故事。




视角升维:
打破品牌边界,与时代击掌共振
「您认为中国在 21 世纪会是什么样子的?」

从一段 1995 年的真实采访开始,vivo 以小切口展开了大时代的叙述。



透过三位不同代际家庭成员的视角,vivo 并未着墨于品牌发展的激荡 30 年,而是细数了时代变迁,呈现出一部纪录片的质感。

改革开放后,家里装上的固定电话牵起了父母的牵挂;装满音乐和照片的移动手机,见证着妹妹的成长,也连接着她对家的思念;妈妈学会了打视频电话,也知道了什么是 AI……30 年跳动的时间线串联起时代点滴,更关乎每个你我的生活。



当大时代与小生活有了呼应,vivo 成功唤起集体情感与个体回忆的共振,也悄然塑造了一个始终在场的陪伴者形象。不难发现,vivo 破除周年庆的常见误区,让品牌叙事退后、用户故事上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营造浓厚的人文色彩,而非刻板的品牌广告。

这背后离不开深刻的用户洞察。如今的年轻人愈发关注情绪价值,比起大而泛的表达,他们更容易被微小且具体的细节所打动,也更在乎与自己切身相关的内容,《请回答 1995》,既映照着 vivo 品牌出发的原点,也与年轻人的成长阶段一致。

由此,vivo 还埋下了一明一暗两条叙事线索:明线上,呈现过去 30 年普通人的生活变迁,串联起家与国的时空回忆,与用户建立强有力的情感纽带;暗线上,展现过去 30 年中国移动通讯事业的发展,也融入了 vivo 的产品线升级,为用户埋下可感知的情感锚点。



在今昔对照、家国同构的双线叙事中,离家、毕业等等朴素的大众情感遇上通信方式的快速发展,大家自然会代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 vivo 的短片提供了更丰富的解读空间,而品牌也借此传递出「以人为本」的品牌理念,彰显科技服务于人的温暖底色。

不仅如此,结合短片在国庆前发布的节点来看,vivo 让影像内外的家国情感形成了互文,进一步升华立意,让这场周年庆不止步于品牌的里程碑式纪念,更书写了 vivo 与通信行业同频、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时代篇章。


角色扩容:
深度内容共创,构建情感共鸣场
进入品牌视角,vivo 对「请回答 1995」这一议题注入的深意显然不止于一场大众情感共振。依托 B 站优质的 UP 主资源及内容生态,vivo 以 30 年品牌陪伴为内核,有层次、有梯度地铺开一张内容网络。

◇ 中心化的品牌议题,定下「时代」基调
携手最懂年轻人的 B 站,「请回答 1995」这支短片映照出了 30 年社会变迁与通讯发展下的浓重情绪底色,也为 vivo 的品牌 30 周年定下了一个恢宏却不失情感张力的时代基调。

相较于聚焦品牌自身发展历程的周年营销,vivo 打开了更广阔的叙事视野,一句「请回答 1995」如同一条历史纵贯线,一头连接着家国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另一头则扎进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记忆,不仅立意更高,也为议题的延展与发散储备了丰富的空间。

◇ 立体化的内容共创,走入年轻圈层
常规来讲,有了「品牌议题——主题短片」这样的内容主线后,品牌往往会基于流量分发思路,最大化内容曝光度。但深谙年轻人兴趣喜好的 vivo,不仅着眼于 B 站阵地传播价值,还与三位头部 UP 主共创,带来了「请回答 1995」议题下的更多答案:

科技区的头部 UP 主 @影视飓风,此次没有测评新机,而是与 vivo 一拍即合,邀用户一同回忆过去 30 年的「老家伙」们:从 90 年代的 BB 机、大哥大,千禧年的诺基亚,到 90 后的青春回忆步步高音乐手机……从功能机时代各种新奇好玩的设计,到智能机时代的全新体验,手机的蜕变留下了太多国人的情感印记,特别是最后的影像混剪,也进一步升华了 vivo 以创新驱动 30 年发展的意义:手机影像除了记录,更承载着每一个用户珍贵的记忆与情感。


点击这里,观看视频

00 后 UP 主 @拉宏桑从年轻人关注的热点出发,借势「大厂打工」的话题,展现自己拿下蓝厂 offer 的经历。在担任蓝空间科技站的导览员时,拉宏桑以轻松活泼的讲解风格,融入 00 后的成长记忆,让更多年轻用户了解 vivo 发展历程,拉近了品牌与年轻群体的距离。


点击这里,观看视频

凭「激荡 40 年系列」多次出圈,擅长拆解宏观话题的 @大象放映室,则以史诗级的叙事笔触,将 vivo 置于改革开放、产业升级以及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进程中,讲述了 vivo 如何从名不见经传的电子厂,逐步成长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稳居前五的科技巨头,赋予 vivo 30 周年厚重的历史纵深感。


点击这里,观看视频

三位风格迥异的 UP 主,有产品视角下的全景回顾,有贴合年轻人热点的体验式短片,也有行业视角下的深度分析,恰好融合「时代——品牌——个人」三重视角,构成了一幅 vivo 30 年的品牌全景,不仅让「请回答 1995」这一议题有了更生动具象的诠释,vivo「在时代中跃进 ,在生活中相伴」的品牌形象也愈发立体。

此外,vivo 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程刚也参与到 UP 主共创内容中,或讲述品牌背后不为人知的温情故事,或带来品牌视角下的一手信息,充分展现出 vivo 与年轻用户沟通的真诚之心。



◇ 「我本位」的情感底色,激发大众参与
周年庆作为专属于品牌自身的中心化营销舞台,对品牌而言,不仅要比拼中心议题的爆发力,更需要能够持续释放耐力的长线内容矩阵。

整体来看,在内容规划上,vivo 以短片《请回答 1995》定调,三支 UP 主共创视频对话圈层人群,依次建立起沟通的入口,由情怀记忆到兴趣热点,层层卷入泛大众年轻用户。情感的收口则落地于 vivo 与 B 站合力搭建的专题集合页,不仅完整展现出 vivo 30 年长情告白,轻量化的话题互动也有效激发用户的参与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叙事视角还是互动机制,vivo 始终站在消费者的「我本位」视角去回溯品牌历程,这也与当下大众所呼唤的主体性回归不谋而合——唯有觉得「与我有关」,人们才会产生情绪迁移,真情实感地代入进去。

随着更多人自发参与到「请回答 1995」的集体怀旧中,品牌议题得到更广泛的回响,时代、品牌、个体的三重视角也于无形中夯实,让 vivo 的品牌 30 周年既掷地有声,颇有分量,同时亦有着浓烈的人文色彩,真挚可感。


回答之外:
vivo 30 年,书写周年新叙事
以品牌周年为契机,vivo 实现了一场高质量议题营销下的破圈级传播,主视频《请回答 1995》短片在 B 站发布后,迅速登上全站热门第一、当周必看榜单,截至目前,视频播放量已超千万,弹幕近 10 万条。在超 6000+ 评论下,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热切共鸣。



将 30 年品牌发展嵌入社会时代变迁与个体真实情绪的高维立意与生动叙事,也让品牌周年话题实现了向社会情绪议题的关键一跃,不仅引发多个党央媒自发加入传播背书,夯实议题影响力,短片热度也从 B 站延伸至微博、小红书等多个社媒平台,其中 #这是 1995 年想象中的 2025 吗# 话题登微博热搜榜 15。



而在声量破圈背后,vivo 这波品牌 30 周年之所以能撬动大范围的用户共鸣,其关键源于: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始终建立在一个基础上——「以产品为本,以用户为先」。脚踏实地的产品修炼,筑牢企业发展的底盘,对用户的长情陪伴,让品牌发展始终朝向一个更温暖也更稳固的方向。

在此次 30 周年的沟通中,vivo 更创造出一条差异化的周年叙事,进一步立住了品牌「陪伴者」形象,具体来说:

◇ 跳出品牌视角,创造「新国民时刻」
提及周年营销,大多数品牌的第一视角往往是自己,从自身产品、用户、理念等营销资产出发,着眼新的发展方向,拟定营销方案。

而 vivo 跳出常规,将视线投向 30 年的历史长河变迁与当下的大众个体情感需求,始终着眼于用户视角,创造性地将宏大叙事与个体情感充分相融,让这份 30 年的品牌温度,浸润到人与人的相处中,让原本诉诸于深化品牌与用户间情感连接的周年营销,跃升为更大时空视野以及更多情感汇聚的「新国民时刻」。

在整场「请回答 1995」的沟通语境中,「回答」 从来不是 vivo 的单向宣讲,而是多元视角下的国民情感共振,当每个人都感受到品牌历程「与我有关」,vivo 30 周年意义也就超越了品牌自身。

◇ 升级内容策略,书写「新周年叙事」
情感的汇聚与迸发需要内容的承载,在用户为先的营销理念下,vivo 从年轻人内容兴趣及消费偏好出发,以「1 个核心时代议题 + 多维深度内容共创 + 破圈级用户参与」为主线,构建多元而有质感的内容矩阵,以触达更为广泛的大众群体。

由官方主动发声的肯定到不同圈层垂类内容的延展,紧密贴合消费者的阅读喜好,精准触达不同人群,也让 vivo 的品牌形象在立体化的传播中更具温度、更有实感,品牌的陪伴者心智亦得到了有效体现。借内容的长尾效应,vivo 也为后续发展沉淀下珍贵的品牌资产。

从 1995 到 2025,vivo 30 年,既是一个品牌的成长史,更是一个关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进的时代缩影。30 年来,vivo 创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引领时代的产品,同样是一份份记忆与情感的链接。我们有理由相信,站在下一个 30 年的起点,vivo 已经准备好书写新的时代叙事。

© 本文系 SocialBeta 作者原创,著作权归 SocialBeta 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0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