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全世界创意水平倒退一万倍只有我不变……」这样的番茄小说剧情,还真给一个番茄酱品牌遇上了!
在全运会期间,广州体育西路地铁站惊现一组亨氏的番茄海报。远看番茄阅兵,近看全运会现场,每个番茄的萼片都各有形态,有的在全神贯注地击剑,有的把番茄当墙在攀岩,有的摆出了霹雳舞的经典姿势,有的高高跃起正准备击球……

大面积的海报上整齐排列着一颗颗饱满的番茄和形态各异的萼片,再配上一句简练的「想赢的番茄都在亨氏里!」,内容丰富而且观感舒适,让人一眼就能 get 到精彩的创意表达。
这组海报被网友拍下后,在社交平台上迅速发酵,单条帖子就收获了 10W+ 浏览,近 3 万点赞。热烈的讨论背后,是人们对广告创意的欢呼:「你有多久没看到这种不 AI 、不洗脑、不又唱又跳,纯纯用创意打动人的广告了!」「是看了就会变快乐的设计!」

这组看似轻巧的平面广告,背后其实关联了一个极强的洞察:体育精神讲究比拼、严格、选拔,对应到亨氏的产品核心信息点,正是严选优质番茄。
尽管以全运会热点作为传播切口,但亨氏没有强行把品牌硬塞进体育语境,而是将品牌的天然的资产「番茄」作为主角,沿着大众最熟悉的方向去做连接。34 颗番茄各自对应不同的竞赛项目,将萼片拟作人的四肢,做出各种各样的运动姿态,细节满满的同时又不喧宾夺主让人觉得眼花缭乱。

海报上最吸睛的,还是圆润饱满的番茄和可见绒毛的萼片,共同呈现出的新鲜且健康的质感,直接传递出亨氏严选番茄的产品卖点。
而海报上那句文案「想赢的番茄在亨氏里」,表面是对 「番茄运动员」 的趣味解读,言外之意则将选拔顶尖运动员的体育精神,与亨氏严选优质番茄的品牌核心精准绑定,既向全运会的拼搏者致敬,又暗示每一颗进入亨氏番茄酱的番茄,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优胜者,一语双关间,自然传递出品牌对原料品质的极致追求。
尽管这句话在传播初期引发了一些「理解有歧义」的讨论,但其传播效果并未受到影响。它依旧完成了广告的最大任务:让人停下脚步、愿意讨论、记住品牌。
同时,在线上,亨氏还发布了一支创意短视频,动态地展示番茄们「专业」的运动水准,完美契合了全运会的主题。


在如今地铁广告普遍依赖 AI 生图、密集文案、视觉轰炸的背景下,亨氏反其道而行,用最传统的平面创意,打出了最出圈的传播效果。
而这种能够吸引人们自发传播的魅力,本质上来自一种久违的东西:创意的诚意。
可以说,亨氏的海报生动诠释了为何 AI 没法取代人类,也验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即使媒介再复杂、人群再分散,简单、直接、打动人的创意,依旧是最天然的传播启动器。(所以,别天天喊创意失灵了,有没有可能是你的创意根本就不够好……)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亨氏第一次用让人直呼天才的创意打动中国消费者了。仔细回顾这个品牌近年来在本土市场的营销动作,你会发现它其实一直在干一件事:让番茄酱从西式快餐的蘸料,变成中式厨房的调味帮手,这始终是亨氏洞察的出发点。
例如去年春节的「调味卷帘门」案例,亨氏精准捕捉到春节期间街边小餐馆歇业闭店的城市常态,更读懂了人们想吃餐馆美味却无处寻觅的遗憾,顺势将这些闲置卷帘门打造成天然的传播媒介。

门上不仅张贴着用亨氏番茄酱制作油焖大虾、糖醋排骨等中式硬菜的详细「亨氏菜谱」,手把手教大家在春节团聚时自制大餐,还贴心附赠免费迷你番茄沙司,让消费者能直接带回家试做品尝。
搭配 「我们新年放假啦!想吃我家的油焖大虾?配方告诉你,用亨氏就行!」「老板回家过年咯!想吃我家的糖醋排骨?在家用亨氏自己做啦!」 等直白亲切的大字文案,瞬间唤醒中国人的做饭基因。以春节大餐为契机,亨氏巧妙地拉近了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
这一创意既巧妙借力街边餐馆积累的美味口碑为品牌背书,又顺理成章将产品带入中式家庭烹饪场景,让亨氏番茄酱成为新春自制大餐的必备选择,自然融入佳节团圆的幸福氛围里。
而亨氏的另一个很有话题度的广告「电梯喜事」,也展现了它的媒介创意实力。洞察的切入点是,如今市面上的番茄越来越淡,缺乏原本的浓郁滋味,这是不少消费者在日常烹饪中的普遍痛点。作为番茄酱的代表品牌,亨氏发起了一场「番茄保味计划」,希望用产品来补足这份缺失,让餐桌上的味道重新饱满。
一方面,亨氏在电梯里张贴「大囍日子」海报,不仅以喜结连理的形式巧妙绑定番茄酱与番茄牛肉的联系,还把番茄酱小包装串成鞭炮的模样,邀请路人顺手取走番茄酱「喜糖」,既呼应喜庆氛围,也提升了互动性和记忆点。

另一方面,在上海徐家汇,亨氏还打造了属于亨氏红的主题换乘通道,超大的番茄酱主题装置和各种带有「番茄味金句」的海报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从电梯的产品分发到番茄味的符号化呈现,通过一系列小巧但精准的媒介玩法,亨氏放大呈现浓郁番茄味的产品特点,也把产品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里,让番茄酱以更轻巧的方式走进消费者的餐桌,转变为更具生活感的厨房伙伴。
而此前,在与黄天鹅鸡蛋「炒 CP」的合作中,亨氏同样也以四两拨千斤的创意方式,唤起了广泛共鸣。
亨氏与黄天鹅收集了互联网上的真实用户关于番茄炒蛋的人生故事,涵盖亲情、爱情、友情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情感,并将这些故事印在了黄天鹅鸡蛋上,在盒马门店进行销售。消费者在购买黄天鹅鸡蛋时,有机会发现印有故事的鸡蛋,并参与打卡活动领取福利。

「妈妈的番茄炒蛋世界第一,不接受反驳。」
「4岁儿子说要学番茄炒蛋,因为幼儿园同桌喜欢吃。」
「幸福就像番茄炒蛋,可咸可甜,没有标准答案。」
打开冰箱、拿起鸡蛋的瞬间,故事也自然展开。以番茄炒蛋这道国民级家常菜为切入点展开营销,亨氏用一盘平实的家常菜唤醒人们记忆中的味道,引起人们深刻的情感共鸣。
将这些案例放在一起看,会发现,亨氏确实始终锚定了中国厨房场景,从中式饮食语境展开创意联想。
它没有依赖明星代言,也不追逐热门技术手段,不刻意强调媒介形式,而是不断回到品牌资产本身,以番茄这一核心要素为原点,反复打磨创意,用真实生活场景让消费者始终能清晰感受到,这个品牌与本土文化的关联。
最难得的是,在当下这个洗脑盛行的时代,亨氏一直在颇具「匠人精神」地,坚守手搓创意这一种传统艺能。
在媒介不断变化、注意力越来越稀缺的今天,这种创意的持续性与一致性,使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反复建立同一个认知:亨氏是中式烹饪的可选项之一。
回过头来看此次亨氏的全运会海报,它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或许是因为它触碰了当下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在到处都是洗脑广告和 AI 生成内容的时代,人们依然会为真诚的创意停下脚步。那些在地铁里为这些「番茄运动员」点赞的年轻人,其实是在为一种久违的好创意买单。
从产品教育到功能引导,再到情感共鸣,亨氏通过一系列连贯的创意活动,逐步构建起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智中的位置。全运会海报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是这种长期策略的必然结果。
在「AI 能做一切」的2025年,亨氏用最传统的平面广告,告诉行业一个简单的事实:创意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能让品牌和人产生真实的连接。而这种连接,恰恰是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替代的。
也许,这就是老派创意之必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