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给了 FREITAG 什么新灵感?
  SocialBeta ·  2025-02-25
文|岳野兔、榴莲

福建小城泉州,正成为年轻人的又一个「向往据点」。

自 2021 年 7 月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泉州的旅游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很多人来到这里之后才发现,原本那些散碎历史知识的温度并不足够,只有真正亲自触摸时,才激活了与这个「生活场」城市的对话窗口。

泉州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着很多有意思的独特标签:因这里宗教场所众多,三步一宫、五步一庙,所以人们称之「诸神人间办事处」、「半城烟火半城仙」;在赵丽颖等明星带动下,它又一跃成为「簪花痛城」,创造出「把浪漫和春天戴在头上」的全民流行……




但在流量狂潮之下,泉州最吸引人的点反而是它作为一个生活空间的魅力。比起许多大城市,它有一套自己的生态,一批又一批年轻又有活力的青年创业者们也都聚集在泉州为其增添色彩。中山南路老街上的麒麒商店、西街的芥子书屋和美好生活小酒馆、新晋打卡点巴浪鱼咖啡馆……不少小店以兼具寓所、生活商店、街头艺术馆的超强综合性,给泉州带来了全新的城市表达。

最近,环保包袋品牌 FREITAG 南下办活动,就把目光投向了泉州。不过,他们没有选择大热的印象符号,而是走进巴浪鱼咖啡新店这一文艺坐标,展开了一场颇具渔港风味的再造活动。



FREITAG × 巴浪鱼:再造的店,与再造的包
亲手挑选两面自己喜爱的卡车篷布,再交由制包师现场裁切重组,你就可以收获一个 FREITAG F717 TWO FACE MIAMI 手拎包。

三十年前从苏黎世车库诞生的 FREITAG,已经走过了 30 个年头。这个以「升级再造」(upcycling)为核心理念的包袋品牌,始终践行着对工业废弃物的重新定义——它不创造新材料,而是用设计唤醒旧物的第二生命。那些被风雨侵蚀的卡车篷布,经裁剪、清洗、拼接后,化身为独一无二的包袋,每一道磨损、每一片雨渍都成为 FREITAG 「不会撞包」的魅力所在。



而 FREITAG 发起已久的线下包袋定制活动「TWO FACE」,正是品牌理念的延伸。包友们可以亲自参与设计环节,使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搭配技能,最终制作出独属于自己的包袋。

在中国,「TWO FACE」项目已经走过了多个城市,从北京、杭州到成都、西安,每一次手工坊活动的落地,品牌都选择与当地的地标性文化空间合作,比如杭州天目里的 block 买手店、成都的無早 nomorning 书店等。这些空间不仅与 FREITAG 的工业设计风格相契合,也为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在地特色。

此次来到泉州,FREITAG 在巴浪鱼咖啡祥芝渔港新店展开「TWO FACE」活动,也并不意外。由阿梅和亚三夫妻经营的「巴浪鱼咖啡」,融合了咖啡馆、书店和展厅的功能,几乎算是泉州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文化复合空间。



更重要的是,「巴浪鱼咖啡」渔港店的故事,始终围绕着「再造」展开。

两位主理人用他们的巧思,将渔港的吊冰塔改造成咖啡馆,并最大程度保留了建筑的原貌。冰块处理标记、吊机划痕、船主的联系方式甚至是讨债电话,都还刻在钢筋裸露的墙体上,渔船骨架被重组成凉亭骨架,废弃的浮漂和渔网则化身为灯光装置与护栏。空间改造的细节里,渔港生产和生活的记忆,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



当 Freitag 的篷布与巴浪鱼的渔网相遇,两种关于「再造」的语言在此碰撞。二者都在探索如何将废弃材料重新利用,赋予它们新的功能和意义,正是这种理念上的契合,让 FREITAG 选择了巴浪鱼咖啡作为「TWO FACE」活动的举办地。




比较特别的是,除了经典的 TWO FACE 拼包制作,巴浪鱼咖啡与 FREITAG 此次还邀请编织创作者 jeje,增设了渔网袋手工编织体验环节。同时,巴浪鱼咖啡也在现场放置了一张未完成的渔网,邀请大家共同体验渔女的编织日常。

渔女是闽南沿海地区的主要劳动力之一,也是这座渔港小镇不可忽略的人群。从编织渔网到修补渔船,从分拣渔获到晾晒海产,渔女的双手支撑着渔港的运转,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海洋文化。

巴浪鱼咖啡长期关注渔女群体,不仅记录她们的生活与技艺,更通过实际行动发起「渔女共创共益」项目,试图将祥芝织女的传统手工艺转化为可持续的现代叙事。



FREITAG 包友们可以在 jeje 的指导下,自己做出一个渔网袋。这些不足手掌大小的作品,既延续着渔网承载海洋物产的原始功能,又能化身为现代人收纳耳机、首饰的日常器物。闽南渔女的生存智慧与现代生活,就这样发生了微妙的联结。

「渔网新生」,这种对在地材料的尊重,实际上也是 FREITAG 一直秉持的原则:「本地获取、重复利用」。此前,在上海社区门店设计施工时,品牌就希望尽量使用本地已有材料,「当不可避免需要使用新材料时,需要在周围约 100 公里范围内采购,以减少排放和运输成本。 」

而在手工劳作的间隙,咖啡店对岸的祥芝渔港南音社也带来了演出,南音的悠扬与海浪的起伏交织在一起,为这场关于「再造」的叙事注入了更纯正的闽南本土文化韵味。



让「循环」深入日常
与巴浪鱼咖啡携手的再造活动,也是 FREITAG 长线可持续实践中的一个小坐标。

自建立之初,这个以废旧材料为创造灵感的品牌就展现出了独属的创新精神和环保理念,他们用卡车篷布做包袋,一步步让这些有点脏旧、有点味道、有点贵,但又坚持手工裁剪缝制的产品闯入时尚界,拿下了潮流、文化、环保各个圈层的消费者。

瑞士本就是环保文化非常浓厚的国家,诞生在这里的 FREITAG 很快就成为融入当地的标志单品,而之后品牌热度愈演愈烈,能成为高于产品的生活方式和个性符号,离不开他们对「We think and act in cycles」循环经济的坚持和一致性实践。

FREITAG 很少做传统的营销活动,而是主张口碑传播,让循环可持续深入日常肌理。如同品牌自己表达的,FREITAG 的魅力在于有「怎么做包、怎么回收」的故事可讲。



比如前两年 FREITAG在上海胶州路开出了中国首家品牌直营店,这家店铺没有选在流量商圈,而是开进了居民社区。门店不仅使用可循环建筑材料,通过最小化的二氧化碳排放对周围环境产生积极影响,还试图努力创造一个宜居的空间:不论房屋改造、空间利用,还是产品维修、屋顶绿植,FREITAG 都遵循着促进社区可持续和多样性的整体概念,让「新」和「旧」在不断的对话中共存。



而除了有意义的环保文化,FREITAG 拥有高粘性消费者的又一关键是,他们的每款包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多年来品牌有一个经验之谈:「选择越多,FREITAG 的产品销售就越成功」。所以在根植于日常生活或本土文化,让可持续愿景慢慢渗透的同时,FREITAG 也积极和消费者建联,以产品本身作为对话媒介,使得消费者们能感受到他们的精神文化。

在这条路径中,「手作」成了经常会使用的手段:自己动手,裁剪拼贴,一款独一无二的 FREITAG 包袋就可以交到你手上。

早在 2020 年,FREITAG 就推出过「未完成」版包袋。消费者们可前往苏黎世门店亲自进行个性化定制。店内为大家备好了用于制作的各个部件,可以从多种卡车篷布中挑选心仪的款式,随后再在定制区域挥洒创意才华,制作属于自己的包袋、钥匙扣。



去年,品牌在上海直营店也新增 FREITAG Yourself Station,并引入 FREITAG Yourself 的定制服务,国内的消费者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包身、提手及附加口袋,亲手设计包袋了。

不论是自己设计,还是像与巴浪鱼咖啡合作的再造项目,可以发现 FREITAG 在可持续之路上走得轻盈又巧妙,他们着眼日常的「小动作」,不仅丰富着每个人的个性化体验,也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品牌互动。

近些年,可持续是品牌做高纬度内容的热门选项,大家纷纷以不同种类的环保行动表达着绿色决心。而作为这一领域早期入局的代表品牌,可持续并不是 FREITAG 用来贩卖情怀或价值的噱头,在让循环经济深入到产品源头环节之外,他们还考虑到可持续理念给忠实用户带来的切身体感、是否影响了大家对生活方式的构建、以及怎样持续地深入到品牌基因……而这,也应该成为每个有「再造」行动的品牌,自我迭代的方向。
© 本文系 SocialBeta 作者原创,著作权归 SocialBeta 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0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