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磨物,一家创意热店的 7 年转型之路
  独角招聘 ·  2025-11-13
当传统的「大预算大制作广告片」愈发失效,创意公司如何在市场中活下去、活得更好、更久,似乎已经成为了大家面临的共同挑战。

近期,我们对话了近年在线下创意领域的佼佼者——磨物 Moowu,与创始人 Sandy 聊了聊,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一家创意型广告公司的转型之路,以及在转型过程之中,从视觉到创意视频到线下事件,他们对于创意变化的理解。


回到故事的起点,从一家视觉工作室开始

可能有些难以想象,以广告创意被行业熟知的磨物,一开始他们只是想做一家好的视觉工作室。

2018 年,几个 Art Base 的年轻人相聚在一起,为了想更自由地做创意,他们决定开一家像魔鬼一样能打破常规的公司。

所以刚开始那两年,磨物的业务主要都是集中在品牌 VI 视觉,综艺视觉相关的项目,包括《创造 101》、《忘不了餐厅》、西瓜视频品牌升级等都是他们的作品。

但跟纯视觉制作不同,那时候的他们就很重视每个视觉的 idea,比如做 H5,会想这个插画能不能结合一些新的技术做一些互动玩法?比如做综艺,会思考每一期吸引观众的点到底是什么?提炼出来以更适合视觉形式呈现出来然后能打动大家。

「那时候虽然只是在做视觉,但潜意识会把一些广告的思路和想法加入进去。」Sandy 说到。


△抖音× MAO 线上 Live house 限时音乐店铺「开樂大吉」整体视觉


慢慢地往广告行业里走

做着做着,磨物在视觉创意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作品沉淀和口碑积累。

但随着社交平台、短视频的崛起,内容时代来临,创意愈发被市场重视。而对彼时的磨物而言,虽然已经积累了很多做抖音 topview,竖屏广告的经验,但在品牌方看来,他们并非广告正规军,也不是那种能做策略、做 TVC 的广告公司。

2020 年,正当合伙人们聚在会议室开始思考下一步的走向,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他们接到了一个来自抖音的项目邀约。

「我印象很深,那是临近春节的节点,抖音需要拍一支片子宣传「银色闪耀计划」公益项目,但因为时间很急很多代理商都拒绝了。

找到磨物的时候,当时我们就觉得是个机会,加上喜欢这个题材,就决定接下来。因为我们的父母其实也在面临这样的问题,这个真实的洞察经过创意化表达之后,就有了我们第一个公益广告作品《老张的老年大学》。这个作品可能在外界看来不会是一个很标志性的代表作,但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是我们拍的第一支 TVC 广告。」

△ 抖音《老张的老年大学》

这条片子出来了之后,磨物开始越来越往广告行业里走,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是「终于正式的在大家的认知里是一家广告公司了」
 
也是在这之后,磨物逐渐解锁了 TVC 、公益广告、事件营销的新地图,先后创作了《局外人》 《我们的小问题》 《两棵树》等不同题材的公益片;天猫品牌片《纸短情长》 、民生信用卡《珍重每一分生活》、以及小红书「骑行友好计划」事件营销等精彩作品。从 2020 年开始,连续三年磨物都凭借创意作品入选 SocialBeta 年度值得关注的新锐代理商榜单


2023,突然爆火的一年

再到后来,23 年疫情刚结束的时候,磨物洞察到一个非常明显的大众情绪——所有人都不想憋着了,就想出去撒欢。

恰巧这一年,天猫市场内部正着手布局媒介创新计划,在营销创新这件事上,双方一拍即合,都觉得现在很多视频疲软了,决定在线下搞点新玩法。

于是就有了,磨物为天猫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T3 行李提取处打造的「天猫好运提取处」爆火,这也成为后续更多精彩故事的开始。

「当时在做好运提取处的时候,其实还在摸索的过程中,并没有想得很成熟,这个是所谓的创新媒介。但这个案例走出来后,我们发现,大家当下对线下能触碰到的 idea 或真实体验,有那么大的兴奋度和传播意愿。这时才想清楚,原来我们该往这边走,所以才说这是一个转折点。」

△ 「天猫好运提取处」

那一年,磨物在媒介创意上持续发力,从「天猫好运提取处」、「潮汐广告牌」、「户外刮刮乐」,再到淘宝「桂雨洒香车」……,爆发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好作品,他们也收获了聚光灯般的行业关注度。


火了,然后呢?

凭借「媒介创新」被更多人看见,但磨物依旧不想被贴标签。

因为对他们来说,冒险还在继续。

面对接踵而来的线下活动、媒介创新项目的邀约,磨物有着自己清醒的认知,他们是一家创意公司,优势是在于做创意,是在线下活动的形势下创造事件话题的能力,而不是活动公司,也不是单纯做媒介创新的,所以在声名鹊起的这两年婉拒了很多需求。

我们一直觉得不管是媒介创新也好、视频也好,哪怕只是个动画,它其实就是一种手段而已,重点是在于表达,你要是把形式固定化了的话,这不是一个好事。

像《淘宝免单》就是那种成本很低的项目,通过一些题目和玩法,最终做成了一个能大家玩得起来的东西,但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案例。所以我们一直觉得广告不限于什么固定的形式或玩法,我们就是要持续去做有趣的事、研究好玩的表达方式。」

淘宝周年庆免单活动

市场的风向、传播的环境都变得很快,大众对某种内容或形式喜爱的时间其实也是缩得越来越短的。「特事特办,不做行活」是刻在磨物 DNA 的创意信条,能在商业课题下不断因需创新,让创意野蛮生长,这或许是他们一直更想做的事情。

细看磨物这两年的作品,他们没有被一个标签定性,也并没有被单一的内容形式卡住,从线下创意事件到 social 事件,从广告片到品牌联名营销,各种形式的爆款案例频出。


△ 美的「6.1 城市表情展」

△淘宝×《五三》「点夜宵送五三」


一路成功转型的契机,原来是……

就这样,一路和创意较劲的磨物,从「视觉项目」、「创意视频」,到「媒介创新」,不断打怪升级,也成功转型走在了「线下事件创意」的第一梯队,以更多元表达形式,构建出自己的创意壁垒。


△ 磨物办公室的奖杯柜

回望过去,Sandy 表示,磨物能一路成功转型,除了遇到天使客户推着走的运气,也离不开对大众情绪、社会趋势的持续性捕捉。在他们看来,「客户的很多需求,恰巧跟很多消费者的喜好其实是共通的,大众的变化,也是品牌需求的变化」

不管是 18 年在娱乐市场火热的时候做综艺,19 年抢先把目光集中到短视频和视频内容上,还是 23 年后开始踩中媒介创意、线下事件的风口,及时洞察到大众情绪的一个变化,成为他们成功转型的关键契机。

所谓不同的阶段,对磨物来说,它并不是一个提前规划好的事情,更像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大家一起在摸索到底喜欢干什么,包括到现在还在摸索中,所以也不知道下个阶段是什么。


「避坑指南」和「检查作业的标准」

当然,这一路转型和蜕变的过程,走得也并不容易。

23 年在做「天猫好运提取处」前,磨物其实就和客户先试验过一个叫「三月有新事 」的项目,所以到后续好运提取处的时候,他们就根据经验总结,在机场选用了「传送带」这样一种能让大家能明显感觉到、触达到的东西,来作为媒介创新的载体。


△ 天猫「三月有新事 」

尤其是从 23 年到 24 年,磨物陆续开始做很多媒介创新项目,在这段转型过程中,Sandy 坦言最初因为对线下业务落地不够了解,走了一些执行的弯路。但在经历过很多次执行落地的复盘后,磨物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团队内部共享的项目避坑表。

比起总结成功经验的话,我觉得我们是那种更喜欢总结避坑指南的团队。我们现在把每件事情的卡点、流程、经验,集成在一起,方便整个团队内部去共同涨知识,到现在基本上就不会再去吃这种执行的苦了。」

目前在磨物项目脑暴会上,还会有特殊的「检查作业」环节:

「当大家提完创意之后,我们会围绕这几个问题去讨论一个创意是否匹配:
第一,在上线时间节点能讲出多少故事?一个好的事件营销,它不但是要靠精准的策略,也很靠天时地利人和。
第二, idea 是否能用一句话说明白?从我们自己内部评估,如果你超过两句话来解释这个 idea,那基本上就是自嗨。
第三,用户转发动机是什么?尤其是线下的事件营销,不管是周边、文案,还是说形式太特别,或是视觉效果太吸睛……至少要有一个动机。
在我们看来,这不是方法论,它就是检查作业的标准。」

从生活中「捡」来的洞察力

当我们好奇,能做出这么多有趣广告作品的团队,到底是由一群怎么样的人组成?透过 Sandy 的描述,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好玩、折腾不停,又野蛮生长的团伙。而且在她看来,磨物最坚固的壁垒恰巧就是他们团队内部比较统一的价值观。一群有趣的人,聚集在一起做有趣的事。

目前他们团队已经保持了近两年的 28 人规模,基本上都是老伙伴,大家来自不同的行业,但在公司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保持着不停的自我迭代。在原有视频业务和线下事件业务并行的过程中,磨物的团队分工也不是简单按业务类型、或服务客户分组,而是根据员工专长,重新分了两个创意组,充分发挥了团队在视觉、洞察等领域的优势。这一举措也成为他们成功转型的关键一步。

这两年在做事件营销的时候,磨物洞察到周边营销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内部新增了一个运营岗,会在各个渠道去收集很多做周边的内容/团队,积累相关资源。

在广告创意之外,磨物 er 也会尝试各种好玩的东西,比如在街头直播戏剧、自己做手工、开一家动物园、和别人一起做非洲 Safari 体验……这些虽然不是商业广告,但对他们来说,能实打实的看到消费者是被什么吸引的,也有助于他们去挖掘一些真实的洞察。


△ 磨物内部不同的主题分享会


看向未来的磨物

随着市场环境和品牌沟通场景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愈发失效,创意也在当下传播环境解构并重塑,我们也与磨物联合创始人 Sandy 探讨了几个关于行业和未来的问题,在一线创意人的视角里,透露出他们的洞察和经验。

◉ 「创意公司一定要灵活起来」



◉ 「事件营销首先要踩稳品牌的底线,再去玩创意的上限」




△ 「美的净水器出征恒河事件」

◉ 「不想做成一家大公司,更想成为一个能保持创新的团队」



谈及未来,Sandy 也表示他们并不想做成一家大公司,至少在这几年里没有大肆扩张团队的期望。虽然这与行业经济有关,但更多是因为他们想要成为一个能保持创新的团队。「我们希望客户找到磨物,是因为磨物是一个可以一起去迎接新挑战的伙伴。所以我们希望客户也是带着想法来的,我们一起去探讨共创,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去看看创新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从魔物到磨物,可能是好事多磨,在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如今的这个「磨」似乎更能代表磨物这家公司,不断打磨创意、打磨执行、打磨落地,也打磨出自身的差异化优势。在这个不断打磨过程中,他们自己也越做越有意思,以积极求变的尝试,给行业创意型广告公司展现了一种创新向上的发展路径。


磨物北京招募广告创意人,点击查看招聘详情
更多广告营销圈招聘求职信息:独角招聘
如果你的公司也想入驻独角招聘寻找高质量营销人才,点击http://dujiao.net/来发布职位吧!
    0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