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过去,他们依旧保持个位数的人员精简规模,但产出的作品却总能让人眼前一亮,通过以小见大的创意让品牌和大家玩在一起。
观看小-TEAM 的作品是一次愉快、融洽且丰富的体验。
前不久他们为晨光文具打造的「合作愉快吧」线下可持续生活主题展,展览主体以一支中性笔为概念模型打开想象,由按动笔头、笔身和笔尖串联起的活动的签约区、吧台区、休息区等不同区域。在这里,可持续被拆分成生活里的最小单元,搭配场景文案,带来超强的展览互动感和体验感。
晨光用一支笔「签约」可持续城市、居所、工作、感情、朋友……生活中种种人事总在变动。而变动之下,人们也需要一些确定性,来建立与生活、与世界真实的链接...查看详情晨光
之前小红书火出圈的「大家时装周」,他们把上海街头的弄堂小巷化作时装周的 T 台,助力小红书开放多元、真诚友好的社区氛围被更多人感知。
小红书办了个「大家时装周」近日,小红书官宣将在上海举办「大家时装周」线下时装秀,邀请小红书上的大家,在大家都知道的新华路,换上时髦的衣服走秀看秀。...查看详情小红书
他们为 B 站在世界读书日之际做出的「没有书的图书馆」创意装置,将线下创意融入城市街头,让更多人参与到线下创意的沉浸式体验中。
B 站把上海大学路变「图书馆」今年世界读书日,bilibili 发起悦读季,以反向营销的方式呼吁更多人来 B 站这座没有书的图书馆,读特别的「书」。 线上,B 站携...查看详情bilibili
以及小红书「社区熟人节」「小红书十周年」系列 Campaign、宜家西安开业「两个 xx 一 x,xx 两个宜家」、腾讯视频「夏日电影野餐周」活动……等等经典案例,想必你也有所耳闻。
当然,所有让人觉得轻松有趣的创意表达或是创新的媒介玩法,背后都是专业洞察和逻辑的支撑。他们的特别之处在于,一直保持着对世界持续的探索和输出,并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巧思。正如小-TEAM 最新版的自我介绍所说「就是做广告的,沉迷于用创意解决问题」,相当自洽。
一家十二年创意老店心中的「护城河」
从 2015 年起,小-TEAM 团队每月会输出 10 条工作感悟,并以文字记录下来,才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团队月供」。有意思的是,哪怕工作繁忙当月没有完成,在接下来的日子也会找机会补上,对此他们自己戏称为「还贷」。

但凡看过几篇《团队月供》,很难不被小-TEAM 真实且有趣的灵魂所圈粉。
到目前,小-TEAM 的《团队月供》已经坚持了 10 年,其中不乏与行业有关、与团队有关的观点看法、经验总结,金句频出,引人思考,堪称是广告人的答案之书,也非常受到大家的喜欢。

以下,我们摘录了一部分来分享给大家,相信能给你一些惊喜,或是帮你厘清一些藏在心里模糊的情绪。

小-TEAM 在小红书上把团队月供的分享打上了#基层工作感悟#tag,在团队月供中,小-TEAM 也一直以一线从业者的视角,在快速更迭的环境中,用文字持续输出他们对于营销市场、广告创作的感知。
形式基础,思考就不基础。
很多人会把我们跟客户对着来的行为解读为不差钱,朋友们,我们差钱,只是在这个环境里,我们觉得更差的是,有人真的在坚持些什么。不非得是我们,但也可以有我们。
24 年 10 月 11 月
创意如果不讲逻辑的话,你多有想象力,就能想象到你盖了多少危楼。
22 年 1 月
「托付终身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亲密关系是这样,客户关系是这样,品牌与人的关系也是这样。
23 年 4 月
以前大家会担心广告的价值观是不是不太正,然后做得巨板正,现在担心的是,是不是太正了,然后就迷恋歪门邪道。有没有可能不是正不正的问题呢?太过于表面地参与正在发生的问题,就容易忘了我是谁,我想说什么。而当你有了真正想说的话,不管在哪个时代说,都会有人听的。
25 年 6 月
小公司得不起奖,太贵了,跟得了病一样。
24 年 4 月
作品即人。它不是人的一部分,而是人的一个阶段,是这个阶段的全部的那个人。你虚作品就虚,你躁作品就糙,你脆弱作品就生硬,你高傲作品就小气,你浅薄作品就邪恶。你懒,就没有作品。
17 年 4 月
策略经常以圆漏洞的作用出现,好像只要找到一套说辞,一切就成立了。除非永远不执行,否则圆策略这事就跟圆谎一样,总有一天会被拆穿的。
24 年 6 月
同质化也没那么可怕,如果可以借力的话,没必要不同。
25 年 3 月
没有任何一个物料上会舍得不放文案,这就是互联网感。
25 年 5 月
每个人进入的第一家公司,或者待了很久的公司,就是这个人的原生公司,跟原生家庭一样重要。所以,所有公司都有责任成为一个温暖且给人力量的地方。不接受反驳。
24 年 9 月

在他们的团队月供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一些关于更好推进工作的小技巧和经验分享。
线上沟通,不管是你找别人还是别人找你,「我来啦」都是一个不错的开场白,感觉热情扑面而来。
23 年 12 月
把 10 点半打成 10 点 30 也是一种对工作的优化,如果你曾经看漏过「半」。
24 年 10 月 11 月
每次写方案都会打开一个上次提案顺利的方案,在它上面再写新的。先唤起胜利的记忆,再创造新的胜利。
25 年 4 月
少看点广告,没有那么多好广告。它们不仅不好,还会成为坏的素材,甚至坏的惯性,让你在做创意表达时不经意地滑向它们。
25 年 5 月
一个小建议,在开创意会的时候不建议把灯开得过亮,昏暗的灯光有助于放松,放松有助于创意。
23 年 1 月
面对任何一个项目,大体就三个步骤:一、我面对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问题(a.理解字面意思;b.理解背后逻辑;c.输出商业课题);二、要沟通什么才能解决我面对的问题,找到这个点(传播主题);三、要如何用各种可能性去渗透我想要沟通的点,从而达成沟通目的(具体要做的事以及如何做)。通常人很容易在理解字面意思后,就立马开始想我要怎么做,且把步骤二放到步骤三后面当做一个简单的沟通话术对待。这是一种偷懒的不负责任的工作方式,而如果能扎实做到以上三点,就能比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创意人厉害。
23 年 10 月
人在有观点或利益冲突的时候,更容易强化自己的观点和利益。很合理,很不好。好的做法是:解除作战状态,把嘴巴闭上,把耳朵打开。实在很难做到的话,就在沟通之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想聊好还是想聊崩。
24 年 3 月
项目一结束,所有人都变好看了。
25 年 1 月 2 月

广告人工作离不开与客户交流,如何提高客户的接受度?提案的经验、怎么更好的开会、交流……,他们在团队月供了给大家分享了很多让人惊喜的解答和发现。
客户的接受度是试探出来的。我们永远要试着比经验判断里的安全再危险一点:绝对危险是在浪费旧的经验,绝对安全又会错过新的经验。
24 年 1 月
很怕客户说共创,很怕面临两个不那么熟的团队一起开一个想当然的会议。开会有门槛,共创需谨慎。
25 年 1 月 2 月
一个发现:很多做市场做创意的人,在严肃的会议上缺乏严肃的思考,借口自己是消费者;在日常休闲的时候又无法摆脱专业人士的架子,在只需动情的时候只会动脑。角色放错了地方,两个当下都错过了。
24 年 2 月
甲乙方开会能不能穿插着坐,让我们忘了各自的立场,只记得共同要解决的问题。
24 年 8 月
当客户说提案不用很复杂 word 就行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提案因此简单了起来。一是 word 真的不行,它很难抓住看的人的注意力,且把上下文之间的思考时间缩短了,并不适合提案,用它提案难度只会更大;二是你要分清楚客气话是真的,期待你的超预期更是真的。
24 年 8 月
甲方也常常得自己想创意,想出来后不妨多一个步骤,问自己:如果这是乙方想的,我会让它通过吗。这样的盘问,延展到每一个做创意的个体也成立:如果我提的这个想法是从别人嘴里说出来的,我还会觉得好吗。
24 年 2 月
少说那种「这么点钱只能出这种效果」的鬼话。当初那些钱你能答应了别人做,就表示你能做,做了就要做好,就这么简单。
15 年 5 月

透过工作中的与人相处、自我对话,他们也经常输出一些引人思索的观点、发现,以及情绪表达,成为更多人生活的嘴替。
我们常常觉得的「思维活跃」,很多时候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分心罢了。看起来是跳跃,其实跃过的是无法深入的痛苦。
23 年 2 月
「希望理解」的意思是,即使你无法理解,我也只能这样做。
21 年 8 月
对外界的限制有多大,对自己的限制就有多大。
25 年 3 月
我们都会兴奋于一条新的路,只是说这个兴奋不该来自新,而来自它有走通的可能。如果只是因为新而兴奋,那又怎么知道它不是一条新的死胡同呢。别兴奋得太早。
24 年 5 月
「保持15%的陌生信息摄入」。
25 年 4 月
僵持是有价值的,人在僵持的时候,头脑和身心都会进入到一个高浓度的煎熬状态,熬过去,人会变得更可信。所以,不要为了快速达成共识,而放弃僵持。
24 年 9 月
人得出去工作,去了外面才有人骂你。
25 年 4 月
最后,关于一个大家可能都好奇的问题——坚持写「团队月供」对小-TEAM 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在最新一期团队月供的用这样一句话回应了:

小-TEAM 的创意哲学
当然除了「团队月供」,小-TEAM 还「折腾」了很多有趣的活动,像「工作废物」、「希望小学」等等自运营项目。
「工作废物」是邀请大家用在工作里的废稿,来设计一张海报。通过比拼的方式,赢的人放大海报,A0 那么大,输的人放小海报,A6 那么小,小的放在大的旁边展示。

△「工作废物」项目海报
至于「希望小学」,当然也不是那个希望小学。为了让更多人开口说话,才有了小-TEAM「希望小学」 的开学。在这里,每人每天需要准备一分钟的讲话,没发作业,就发一块钱。坚持一个月,节假日休息。就在前不久第 18 届同学刚过完毕业典礼。

在这些有意思的互动分享中,他们让更多的思考和想法碰撞,并形成文字、视觉、语音等各形式的内容,最终这些内容都将反过来强化他们的思考。
小-TEAM 在官网里,把每次做项目比作为客户解决问题,翻阅每个项目他们从命题、难题、再到解题的推导过程,可以说逻辑梳理得明明白白。可能正是因为,那些日常持续输入与输出的思考基本功,最终也成为他们能创作出那么多生动可爱作品的养料。
广告营销圈招聘求职信息:独角招聘
如果你的公司也想入驻独角招聘寻找高质量营销人才,点击http://dujiao.net/来发布职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