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 天,PV 4000 万。网易这支看似不像爆款的 H5 凭什么?
  clovey ·  2018-10-29

编者按:本文由网易新闻投稿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文章投稿请将文稿素材整理投递至 editor@socialbeta.com。

2018 年 10 月 24 日,全长 55 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引来各路媒体关注和报道。同一天,一支由网易新闻出品、名为《一分钟漫游港珠澳大桥》的 H5 也同步上线,随后在短短 24 小时之内破千万流量。截至 26 日 14:00,这支 H5 的参与用户数已经突破 4000 万,且随着 H5 的扩散,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据网易内部人士透露,这打破了以前的 H5 流量纪录。 

▲ 扫描二维码体验 H5

通过长按屏幕,就可以以「第一视角」游览动画版的港珠澳大桥。

短短一分钟内, 55 公里长的大桥全貌尽收眼底,沿途不但可以了解大桥的相关信息,点击屏幕还可以「拍照」留念,生成与动画场景相近的大桥实景图片。

体验结束后,还可以选择生成的大桥实景图片,做成明信片送给好友。

作为一支应热点而生的正能量 H5,操作简单,没有特别酷炫的创意或互动,避开了爆款最常用的测试等套路,但却打破了以往以营销圈层扩散为主的传播模式,通过微信端渗透至各个社交产品以及用户圈层,更是在推出第 3 天还保持扩散势头不减,堪称现象级作品。

原因何在?当你们心底浮现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小编已经第一时间联系到了操刀者——网易新闻学院,与这支 H5 的创作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沟通,精华都在这里了!

提问:时事类 H5 比较少见,为什么会想到做一支结合时事热点的 H5? 是否有做一些洞察和准备?

网易新闻:我们从 6 月份就已经与港珠澳大桥的承建方之一的中国交建接洽,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沟通,为这一项目做筹备。H5 从那时起就同步开始策划了。港珠澳大桥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经历了 14 年的筹备和建设后终于正式通车,其历史意义,势必会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并且,对经历了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的一代来说,他们会有真切的情感点和共鸣点。还有就是切实关系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群体,比如广东周边人群,可能没还有机会做第一个登上港珠澳大桥的人,但也会非常急切地想体验和了解。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值得花心思去准备和策划的事情。

提问:这支 H5 的创意策划从何而来?最想突出的创意点有哪些?

网易新闻:此类时事类事件,以往常规的报道,多是图文、视频或是直播。但比较传统的报道形式,无法形成规模化的分享和转化。因此,我们在筹备专业的报道和独家采访之外,还选择网易一向擅长的 H5 形式,也是希望通过更有趣的互动形式渗透用户,并获得各个圈层用户的青睐。

同时,我们发现,无论是以上哪种角度的报道,都很难让用户立刻了解港珠澳大桥的全貌。我们团队在大桥进行实地参访时,也有这样的感觉。因此,如何让用户迅速快捷地了解大桥的全貌,并且能够感觉身临其境,就成了我们这个 H5 的灵感来源。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们采用了第一视角的方式。同时,参考了大量港珠澳大桥的真实图片和视频资料,用手绘的形式还原了港珠澳大桥 55 公里的全程面貌,造型独特的三大通航桥、6.7 公里的海底隧道、漂亮精致的人工岛,以及内地香港的左右车道切换,让用户足不出户便能体验到漫游港珠澳大桥的真实感觉。

提问:整支 H5 从创意阶段到具体落地耗时多久?在制作过程中主要难点是什么?你们又是如何克服的?

网易新闻:整个 H5 从接到需求到完成,耗费了 2 个多月左右,中间我们推翻了很多个创意和思路,才有了最终的效果。

难点主要还是平衡整个 H5 的体量与画面精美度。因为想要用户体验好,一开始我们想要通过建模去渲染,但那样 H5 的体量会非常大,加载速度也很慢。所以,我们摒弃了建模这个相对省事的方式,而是请设计老师用平面的手法展现出空间的透视效果,这样虽然在人力和时间上都超出好几倍,但是用户的体验效果会更好。

提问:这支 H5 中「点击拍照」的 8 张照片你们是如何筛选出来的?选择的拍摄地点你们又是如何考虑的?

网易新闻:图片筛选,第一是考虑到港珠澳大桥本身的看点,因为创作团队走访过这座大桥,知道最有特色和节点性的地方就是这几个:珠海口岸,九州航道桥,江海航道桥,青州航道桥,西人工岛,海底隧道,东人工岛,香港口岸。 同时为了保证内容的严谨,H5 中每一个要点的介绍,除了文案同事的反复查证,还邀请中交建进行了专业的核实。

提问:H5 最后设计了填写他人名字、拍照生成明信片的细节,是怎样一种考量?

网易新闻:代表着连接和沟通的桥本身就有着浪漫的含义。最后生成的明信片上,既有壮观的图景,又有浪漫的文案,能够让用户在体验完大桥全貌之后,还留有回味和感动。而这份感动,也是希望以用户填写收信人的方式,继续传递下去。

提问:和以往刷屏 H5 从营销圈扩散到各个圈层不同的是,《一分钟漫游港珠澳大桥》在朋友圈似乎很少看到营销圈的伙伴转发,但它的 PV 确实非常惊人,对此你们分析过原因吗?

网易新闻:这个 H5 的目标用户,定位跟以往营销类的 H5 就有着很大不同。网易新闻《了不起的中国制造》栏目,一直从事有关中国制造和科技创新的科普和报道,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科普经验,同时也收集到大量来自普通网友的内容诉求。此次报道,我们就是面向对这一事件感兴趣的多个圈层的用户,提供他们最想了解的讯息。因此,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一分钟」的轻量级互动思路,以一种简单有趣的方式引导用户迅速了解大桥全貌和相关的要点,让用户获得知识增量。从后来的传播来看,H5 也确实像我们设想的那样,覆盖了多个圈层的用户,而不仅仅是在营销圈刷屏。

关于 H5 的传播,网易新闻此前也提出过触发用户分享的四个层次:①共同的公司利益;②群体利益;③兴趣动力;④情绪情感及共鸣。这个 H5 在第四个方面尤为突出,多处设计都体现了对用户共鸣点的深入洞察,充分激发了用户分享的动力。而来自多个圈层的用户的分享,也成为它到现在还在不断被传播的重要基础。

提问:其他还有对 H5 的成功起到了推动作用的因素吗?

网易新闻:在 H5 的筹备过程中,我们不但去到现场实地考察,还独家采访了采访到了大桥的总设计师孟凡超以及这项超级跨海工程中建设难度最大的岛隧项目的总工程师林鸣和总设计师刘晓东。这一项目的深入了解以及珍贵的独家素材,让我们在策划时驾轻就熟。

同时,这一策划也获得了新华社的关注,与我们进行了联合推广。新华社的用户基数非常大,而且用户群来源更加多元,这也是我们这个策划希望渗透到的人群,我们很快就达成了合作共识。新华社将《一分钟漫游港珠澳大桥》H5 策划嵌入到其微信的头条内容中,上线短短几分钟便轻松收获 10 万 + 阅读量以及数千点赞数。此外,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微博等渠道的高位推荐,对 H5 的传播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提问:时事类 H5 想要引爆传播,有哪些要注意的点?

网易新闻:用新媒体的形式表达时事类的主题,一直是网易比较擅长的,比如两会总理答记者问,改革开放 40 年的变迁等等,也受到了网友们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时事类 H5,最重要的是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因为契合热点,用户有获取信息的需求。此外,给用户提供一个沉浸式的环境很重要。一方面操作要轻便,另一方面,出发点不能生硬,要拉近用户和产品的距离,并且让用户能心甘情愿地去了解它,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比如我们的 H5, 在满足用户的好奇心之余,还能用明信片的形式传递情感,这样大家就会很自然地保存分享了。从传播路径来看,后期主要也是用户的自发分享,所以流量的雪球会越滚越大。

从《睡姿大比拼》到《她挣扎 48 小时后死去,无人知晓》,再到《一分钟漫游港珠澳大桥》,网易产出刷屏 H5 的频率越来越高,并且不断创新,呈现出题材和技术的多元化。这与网易本身的机制有着很大关系,即对于品牌营销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知,并愿意为此布局,前段时间,网易还出了一本《H5 匠人手册:霸屏 H5 实战指南》,一度热销。此外,在以微信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前提下,H5 的营销已由技术流回归内容本质,能否提供充足的动力和利益,决定着 H5 的成败。因此,网易的 H5 创作也秉持着以内容为立足点的原则,故而能够在这条赛道上一路领跑。


    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