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有明星大咖入局视频播客。杜海涛与吴昕合体带来《涛昕窝》,轻松有趣的老友聊天,让人直接梦回守着电视追快本的时光。
而这样深度的对话内容,打开 B 站你能看到更多:罗永浩与影视飓风 Tim 畅聊「差生」的拐点逆袭之路;鲁豫与易立竞对话两小时,用女性独有的细腻与坦诚,击中无数人;「相声皇后」于谦遇上「小品女王」蔡明老师,笑声不断......视频播客,正在成为继图文、短视频、播客之后新的内容创作蓝海。


之于短视频,视频播客是更为深度的陪伴,1 个小时起步的深度畅谈,是对碎片化的一种抵抗,而之于纯音频播客,它则是细节里的共鸣。在益普索携手头部播客机构「日谈公园」发布的《声入人心:2025年播客行业报告》中提到,人们更喜欢视频播客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传递更丰富、视觉记忆更深刻、更能直观观察嘉宾的情绪变化。这些都为深度内容赋予了更细腻的维度、更真实的情绪。同时,视频形态也便于截取精彩片段在社交媒体传播,实现「深度思考」与「广泛传播」的平衡。

说白了,视频播客,就像是互联网时代的「电视杂志」,它像传统播客一样提供深度内容,但通过视觉内容让对话「活」了起来。
在国外,视频播客早已成熟运作,成为内容生态的重要一环,像 Youtube 上每月视频播客的活跃观众已超过 10 亿。面对这片蓝海,B 站、小红书、喜马拉雅等国内平台纷纷推出扶持计划,构建更具深度和互动性的内容生态。而品牌也开始入局,积极探索视频播客的营销价值,寻求超越传统播客更深层次的连接。
平台入场,长内容的「文艺复兴」
国外的成熟案例已经证明它的潜力,而在国内,它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各大平台对视频播客的争夺,不再只是简单的流量比拼,而是从各自基因和用户属性出发,展开差异化布局,共同推动这一新兴形态进入公众视野。
对于传统音频和知识社区而言,视频化是打破「声音壁垒」、争取更广泛受众的关键一步。
今年 3 月,喜马拉雅与「太平洋产险」合作推出视频播客节目《行走的思考》,邀请《故事 FM》的主播爱哲深入 6 位普通人的生活,探讨职业、梦想、责任、信任等深刻议题,以视频延展声音的情感密度。

作为高质量问答平台,知乎的视频播客天然承载着知识的深度与严肃性。最近,知乎答主评审团在重阳节推出视频播客《未来已来,那老年人呢?》,联合社会学家李银河等专业人士,从不同维度为「AI 适老化」建言献策。
而另一边,对于视频与生活方式平台来说,视频播客是提升用户粘性、丰富内容结构的重要工具。
早在 2023 年 8 月,优酷与《无聊斋》共同制作的视频播客《好好聊聊》上线,并对外宣称这是「全网首档视频化播客节目」。

今年 6 月,抖音联合播客厂牌 JustPod 推出《精选奇遇记》,在播客平台同步音频,并借助短视频的包装逻辑,分发高光片段,以逐渐形成适应抖音平台的视频播客形态。

小红书的动作似乎更有迹可循。早在 2023 年初,平台就联合多档播客推出独家视频节目;今年 8 月,平台以「随时随地视频播客」为主题,鼓励用户创作 15–20 分钟的横屏聊天视频。

十月,小红书又推出「视频播客 Live 时刻」系列,通过主题直播和线下录制空间的搭建,将视频播客融入社区互动和生活场景中。

而在所有平台中,B 站无疑是动作最快、投入最多的。作为以中长视频为主的平台,B 站天生就具备视频播客生长的土壤,用户也天然偏好深度内容。
今年二月,B 站发起「上 B 站看播客」创作者招募计划;三月上线自制节目《一麦三连》,前几期邀请了深受网友喜爱的毛尖、刘擎、罗翔围坐对谈。七月,平台发布《视频播客出圈计划》,提供 10 亿级冷启动流量、AI 辅助创作工具「代号 H」,并在北上广杭设立免费录制空间,为创作者搭建完整的生产体系。

此后,杨迪的《迪听》、大左的《左边风很大》、于谦的《多新鲜呐》、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和陈鲁豫的《慢谈》陆续上线,B 站迅速成为视频播客的主要阵地。据《哔哩哔哩视频播客出圈计划营销合作规划》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B 站用户观看视频播客的时长在一个季度内增长 270%,达到 259 亿分钟,用户规模突破 4000 万,约占平台月活的十分之一。

近期,它又携手乌镇戏剧节推出特别企划《乌镇十日谈》,还与央视新闻共创主持人大赛播客环节,将视频播客的影响力推向主流语境。

随着短视频的流量红利见顶、用户的注意力被持续切割,平台迫切需要一种「慢而有黏性」的内容形式,来延长用户停留时长,建立更深度的关系。相比起纯音频的听觉,视频播客恰好填补了「视觉」这一空白,让「慢表达」重新变得有吸引力。
可以看到,各家都试图在视频播客中找到自身的生态位。从音频到视频,从「被听见」到「被看见」,几乎所有平台都在押注这场长内容实验。或许视频播客还远未成型,但它让创作者有了更多可能,也让品牌重新思考,如何在更长的内容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品牌初试水,寻求深度链接
当前视频播客的头部内容仍以自带流量与有话题驾驭能力的明星大咖为主,他们凭借专业能力和粉丝基础,在上线之际就能获得超高的话题讨论和关注度。为此,品牌赞助明星播客节目,成为试水这一新兴赛道的主流选择。目前 SocialBeta 就观察到有三种形式:
轻量级合作,以单期口播为主。以《陈鲁豫-慢谈》为例,卫生巾品牌她研社选择单期节目赞助。在谈话开始前,节目通过口播广告与配套文案海报的视觉呈现,强化了品牌记忆点。不同于播客纯声音的播报,视频形式让品牌信息更加「可视化」。

持续曝光,进行场景植入。瑞幸与《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的合作更进一步,在节目开播前即官宣成为独家咖啡茶饮合作伙伴。此后每期节目中,瑞幸咖啡始终作为「背景板」出现在嘉宾手边,成为聊天时的自然道具。

这种合作的优势在于:产品融入对话场景,无需刻意口播,持续的视觉曝光已传递品牌信息。同时,节目中还设置了由罗永浩亲自出演的中插广告,明确品牌赞助身份。

深度共鸣,成为内容共创者。格力赞助于谦主持的《多新鲜呐》「末日幻想」主题对谈,邀请格力市场总监朱磊与影视飓风 Tim 作为嘉宾。节目中,于谦仅开场感谢赞助,后续全为主题探讨。
当话题涉及「没有空调」时,朱磊从专业角度讲解环境的「不可逆三角」,自然引出格力在提升电器能效方面的努力,在给大家提供舒适生活的同时,也减小了对地球的伤害。朱磊没有刻意去讲述产品卖点,而是展示了自身的经历以及知识底蕴,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观众对于品牌的好感度。

类似的案例还有蒂芙尼特别七夕电台《我,是爱的主语》,其中与许知远合作的《游荡集》不仅有播客形式,还推出了视频播客版,而他与蒂芙尼代言人张若昀精彩的对谈,也在社交平台上得到了广泛传播。代言人张若昀在对话中关于「爱需要行动」的表达,完美呼应品「我,是爱的主语」主题,实现了品牌主张与内容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也让蒂芙尼的七夕营销破圈传播。

当然赞助视频播客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的品牌已经开始自制视频播客了,这将更加考验品牌做长内容的能力。
Songmont 可能是国内较早将「播客」升级为「视频播客」的品牌,Songmont 的播客「山下声」从第二季邀请周轶君为主持人,以轻松自然的对谈形式,对话不同领域的朋友,分享彼此的生活、思考和感受。
也正是从第二季开始,Songmont 开始使用视频播客的形式,去记录下与嘉宾的对谈过程,这很大程度得益于周轶君的加入。作为资深媒体人,她的控场能力和专业能力,确保了每期内容既能保持轻松自然的氛围,又不失思想厚度。这种专业配置,让品牌内容摆脱了生硬的产品推广,真正具备了独立的内容价值。

目前节目已经更新至 5 期,请到了文淇、陈丹青、蒋奇明、王一通、于佩尔、韦唯等明星、文人,既有代表新生代明星的力量,也有提供内容深度的文化学者,每一位嘉宾都是「与山下有松同行的朋友」,共同诠释着品牌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主张。从传播效果来看,视频播客的形式为 Songmont 的账号贡献了多条出圈的流量内容。

与赞助相比,品牌自制视频播客更能完全掌控叙事节奏,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主设计对话主题、把控内容方向,确保每一期内容都与品牌主张同频。同时,每一期视频播客也都能成为品牌的文化资产,沉淀出品牌独特的内容护城河。
而除了 Songmont,元气森林也开始试水视频播客,不过比较吃亏的是,它在还未有播客用户基础的时候,同步上线了视频播客与播客栏目。元气森林与我要 WhatYouNeed 带来了首期录制,采访的都是在音乐节的乐迷朋友们,畅聊「有没有一支音乐,给了你元气与力量」,这样的话题和聊天配置并未在 B 站和小宇宙上激起其太多水花。

可见视频播客内容要出圈,也对品牌提出了更高要求:如需要具备持续生产高质量对话内容的能力、让人有期待感的重磅嘉宾、要找到品牌表达与用户兴趣的平衡点、需建立专业的内容制作团队等等。
但视频播客所能构建出的兼具商业价值与文化魅力的独特场域,还是值得那些想与用户进行深度链接的品牌前去探索。
长内容时代的「人感」表达
对于中文播客来说,「去年是播客元年,今年是播客末日」这句调侃几乎成了行业每年的例行吐槽。直至去年,播客用户规模突破 1.5 亿,品牌商业化热度持续升温,「播客元年」的魔咒似乎才真正被打破。
与传统播客相比,视频播客的制作周期更长、投入成本更大,更重要的是对「人」的要求也更高。无论是罗翔、刘擎、毛尖等这类拥有专业背景的高校老师;还是陈鲁豫、周轶君这类深耕媒体的主持人;抑或是罗永浩、许知远、于谦这样兼具表达力与戏剧性的文化人物。视频播客的门槛,从来不只是技术,而是内容要有能够承载深度与关注的灵魂人物。也正因为这种较高的制作门槛,它在碎片化时代成了一种稀缺而优质的存在。
在内容泛滥的时代,品牌都在追求有温度、有内核的「人感」表达。而视频播客则为品牌和用户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内容客厅」。品牌通过赞助或植入内容背后的精神内核或社会议题,借由主持人的风格、嘉宾的观点、以及深度对话中流露的情绪,来完成自身人格化的构建,从而与用户建立超越产品层面的情感连接。

抛开内容之外,视频播客的传播逻辑也更灵活,音频可以分发为播客,视频能衍生成切片,高光片段能在社交平台被再次放大。这种「一鱼多吃」的机制,让长内容在不同平台间延展出新的生命力。
归根结底,对平台而言,这是一场关于长内容的「文艺复兴」;对品牌而言,这是一场关于表达方式的转向。虽然视频播客的商业化变现路径仍在探索之中,但它无疑是品牌在下一轮注意力竞争中,一个全新的内容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