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良渚申遗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良渚文化宣传程度的扩大与加深,将会进一步加大客流量,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那么,良渚乡村旅游的现状如何?良渚乡村旅游又有哪些发展策略?良渚文化的传播如何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良渚乡村旅游的现状
通过自然、文化、产业资源将之分为四大旅游风景区,分别是山林康体旅游区、水乡休闲旅游区、田园农趣旅游区和文化体验旅游区。
通过对四大旅游区的特色挖掘与资源利用启动不同主题项目,通过旅游区项目带动片区活力,增加区域吸引力。通过周边城镇社区、村落加强旅游服务设施配套,提供特色旅游服务,发挥整体魅力;通过重点项目带动,以点串线,拓展旅游项目类型,四大旅游区错位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
一方面,良渚乡村旅游坐拥独特的优势。从商业投资方面来看,「雷迪森」依靠已有的品牌效应和客户资源在新港村投资民宿,为良渚地区引入客流量,并将在后期经营中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从政策方面来看,「美丽乡村」计划下良渚北部第一轮农民房改造已经完成,该地区正在着力打造 3A 级美丽乡村,环境优美,集体资源丰富。此外,由于良渚作为新中产聚集地的杭州城西新硅谷,其旅游产品与服务相比杭州市区内的,具有更强的价格优势,良渚本身又具有更深、更具挖掘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底蕴。而且,余杭高铁站的建成,也将为吸收浙江省以及长三角主要地区的客源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基于余杭区 2012-201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总体上余杭区游客总量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且旅游收入在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逐步加大,具体游客量见下表:
经线性回归分析,综合考虑良渚街道 2014 年-2016 年第三产业总体比例关系,且旅游经济与第三产业经济有较强的相关性,推算到 2020 年终游客量约为 142.5 万人。
另一方面,现阶段良渚旅游业不可避免地存在尚待完善的弊端。由于良渚旅游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服务与产品没有与良渚文化进行有机结合,缺少良渚特色,也没有形成品牌化、集聚化效应;此外,良渚旅游资源线上曝光率低,尚无特色旅游网等宣传平台、旅居资源管理运营机制。在政策方面,良渚北部遗址区实行文保、环保、农保的「三保」政策,农民房、集体用房实行「三改一拆」政策,发展实际空间有限。而余杭区径山地区民宿发展趋向成熟,已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形成住宿价格区间,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在公共交通方面,北部农村区域目前交通上仅有南北向、东西向主干道各一支,整体上以田间小道为主,自驾游旅客无法直接进入。
良渚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可以有哪些?
根据良渚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对良渚地区的旅游业经营有如下思考:
第一,需保证良渚旅游产业的「乡村性」。永久性居民的存在,小规模经营、本地人所有、社区参与和文化与环境可持续是保持乡村性的关键。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城市化,做到「家家达标准,村村有特色」,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土生土长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是保证良渚旅游业长期稳定发展的要点。
第二,良渚本地的乡村旅游业应做到产业区、专业化,推进土地、接待设施的适度集中与规模化,发挥集聚经济效益。如于良渚北片美丽乡村建设处充分利用资源,发展乡村旅居业,形成乡村民宿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积极氛围。
第三,良渚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得到政府部门的充分支持,且正逐渐吸引对口投资者对良渚进行更充分的投资、更合适的开发。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方交流,健全整体规划。在强调发展旅游业为良渚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正视、解决负面影响;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社会、文化效益。
讲好良渚故事,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良渚博物院是良渚乡村旅游的必不可少的打卡点,其主要作用是阐释良渚文化,譬如良渚文化的内涵、社会的形态以及它的文明发展历程等等。虽然博物院具有含良渚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数量、样式有限,但未来仍会在这方面着力,博物院会向全社会开放,通过比赛等方式搭建平台、鼓励良渚文创产品的创作,让观众「把文物带回家」,也愿意尝试 VR、AR 等新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虽然近几年通过各地展览文物等方式使良渚文化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但在全国的普及率依旧有待提升。良渚博物院马东峰院长提出,《国家宝藏》当中利用周冬雨等明星的效应进行宣传、故宫博物院中开发拟人 IP 形象以及在抖音平台上发布视频,都是不错的文化传播尝试,但还需进一步考据,要注重引领,切忌媚俗。讲好良渚故事,定能提升良渚旅游资源的曝光率。
随着良渚申遗工作的逐步完善、良渚文化宣传程度的扩大与加深,地区性优势的发挥与弊端的应对也会进一步加大良渚的游客流量,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撰稿人:李悦 吕子安
摄影:夏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