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 品牌制片厂 × W 联合首映,若是你的品牌有相关合作,请联系 brandfilm@socialbeta.com
如果世界上只有「穷与富」两个国家?你会选择哪一边?
如果有种药,可以让你遗忘痛苦的过去,你会吃下它吗?
如果天赋可以换取财富,你会「出售」它吗?
如果终于摆脱那一无所有的日子,你还会怀念它吗?
在这支今天刚刚出街的浦发信用卡大电影《我们的故事从没钱开始》中,W 与罗景壬导演这对老搭档就为我们构造了这样一个世界:
一边是优雅得体的「富人国」,却死气沉沉毫无生机;而另一边,是虽然生活窘迫,却欢声笑语心怀希望的「穷人国」。2 个国家 2 对夫妇,最后因为一条存在而又不存在的边境线联系到了一起。当老人为了寻找那一瓶「水」,而毅然踏出富人国的国境线,才发现自己一直追求的青春就在这一线之外——在穷人国,贫穷与青春是最为普遍而又被忽略的事实,这里没有货币房子、也没有衰老。在这里,念一首诗可以交换一颗鸡蛋,一颗鸡蛋可以交换一个拥抱,一个拥抱可以交换一双皮鞋,一双皮鞋可以交换一支舞,一支舞可以交换一幅画,一幅画可以交换一段友谊。
看着整个片子一个个平静的镜头,随着两个迟暮的老人踏上寻找之旅,我们看见富人与穷人国之间不可逾越而又轻而易举打破的边界,我们看见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无法拭去的痕迹。在那所房子里,充满矛盾而又和谐的老人与年轻人聚集在了一起,像是富足的老人再次面对了那曾经一无所有的自己,而彼此的命运也在这个空间下再次改变。电影平稳的节奏,平铺直叙的手法,反而给人一种很隐忍的冲动,就好像你一直在期待电影中的人作出改变与爆发,但你又深知这改变与爆发是平静或潜意识的,甚至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慢一拍。
同样是银行,同样是科幻设定,前不久为大家介绍的戛纳娱乐狮全场大奖作品《Beyond Money》用一部电影来呈现了记忆与金钱的关系,而在《我们的故事从没钱开始》也同样可以看到创作者对于贫富与青春关系的思考,如果说《Beyond Money》是广告中的《黑镜》系列,反乌托邦与科幻气息浓郁;那么《我们的故事从没钱开始》在我看来,则有点像是广告中的《年轻气盛》(尽管剧情、内容等各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同样是生活无忧的老人在面对衰老时对生活与自我的不断反省与探讨。
很多时候,我们看书看电影都会下意识为其找个主题,而在看完这个电影,我突然间觉得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主题,甚至觉得试图为它找一个主题这件事本身很傻。在这部片子里,有人看到选择,有人看到追随,有人看到无奈,有人看到贫与富、年老与青春的矛盾,也有人看到时间,你呢?你看到了什么?还记得那瓶刚开始遍寻而不得的水吗?它最终也会来到你的手里,以你未曾想到的方式。而这,或许就是生活。
故事的结尾,老人讲述起自己 40 年前因为偷的一幅画而过上富人的生活,年轻的男画家也因为老人的一幅画而走向另一边的领土,在这个轮回的故事里,戛然而止的镜头、没有回应的问题,年轻的夫妇会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吗?未来的我可能会变成今天的我所羡慕的你,可我不知道的是,那时候的我会不会也像你一样在羡慕现在的我?
青春的故事,从有钱那一刻便结束了。而我们的故事呢?
而后来我才知道,我不羡慕痛苦本身,但我羡慕你会痛。
W 一直将这支片子定位于电影,以上也是我将此作为电影欣赏之后的一些感悟与体会,也欢迎你在留言区留下你的看法。
【品牌制片厂】专访 W:
早在一周前,我们就从 W 那里知道了这支片子的存在,那时候,虽然没有看到成片,但从 3 水老师的介绍里就足以对此片抱着巨大的期待了,他说这是 W 的新尝试——一部献给青春的艺术电影,不同于 W 过去作品(如豆瓣与野狗)那样的先锋小众的实验性短片,这次是真正的「电影」。而在出街之后,我们第一时间立刻采访了主创团队 W 的,跟我们一起来「解读」这支不再是广告的艺术电影:
1、可以简单介绍下这个片子讲了个怎样的故事吗?故事的灵感与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W:故事不复杂,就是一对老人放弃财富,从富人国偷渡到穷人国的经历。而所谓灵感无非得益于客户的宽大与远见,当 W 收到浦发银行信用卡 2017 年度品牌推广任务时,就知道或有机会创造不同,不同于以往银行信用卡机构的常规表现,仅止步于包装美化财富生活,或励志青春。而可以更向前一步,用一个娱乐化的手段,超越广告语境,去和当代年轻人探讨一个相对严肃的社会问题,让未获财富者照镜,财富积累者反思,最后为浦发银行信用卡创造一个唯其独占的品牌叙事平台:# 我们的故事从没钱开始 #,并在其上不断衍生内容,续接话题,正如我们在宣传海报里说的那样:
「一张信用卡献给青春的艺术电影,为所有年轻或年老着的人们献映。」
2、完全架空的故事设定、布拉格取景、外国演员英语对白…… 会不会造成国内观众的疏离与缺乏共鸣?这些设定是如何考虑的?
W:如果用广告的标准,这部作品几乎每一个环节设置都是错的,时间长,主题生僻,信息模糊… 但如果换成电影思维,你会发现这就是一部标准的,为品牌量身打造的,真正意义的艺术电影。而不是伪装成广告的微电影,或刻意要拍成电影套路的长广告。你在广告标准上拒绝它的地方,恰恰是你在电影逻辑下喜欢它的理由,直到最后,你会对浦发银行信用卡品牌记忆犹新,且刮目相看。
而你问及是否担心会造成观众的疏离与共鸣有限,恰恰是我最不担心的,熟悉 W 风格的客户与观众们会了解,只有把品牌广告创造成不像广告的样子,才有机会在现有的碎片化传媒环境中,获取最大的消费者关注和主动话题讨论,而用反广告的模式,去改造品牌广告思维,也是 W 一直在坚持的创造。
3、「两个国家、时间的边境、钱买不到的东西、快乐的国度和她的新移民、命运的买卖、新人生」6 个章节性的呈现,在我看来可能会打断故事与情感的完整性,你们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W:虽然是品牌电影,但考虑到主要在网络环境中传播,很难具备独立且无干扰的观赏环境,所以需要章节体叙事,当然也是为了营造经典电影般的叙事节奏,将一个庞杂繁复的世界观,在最短时间内向观众娓娓道来,清晰表达。
4、蓝色药丸、红色药丸、边境线、一瓶买不到的水…… 故事中很多设定我都觉得是具有隐喻,可以讲讲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设定吗?或者这些设定背后的含义?
W:还有很多,诸如富人国每周新闻发布会、豪宅贩售机、穷人国市集、诗集名称、求拥抱的孩子、最后的买画人… 甚至是穷人公寓墙上每幅画的主题及摆放方式,都有很多设定上的巧思,一时难以也不必尽数表达,但一定都是服从影片主旨,去论述我们想为品牌论述的财富价值观。
至于你问我含义为何,若以 W 品牌理论【分享主】来评判,不如答案交给观众们,我比你更期待所有不同的解读。
ps.欢迎大家一起来评论区留言你对这些设定的发现与解读。
5、片子的整体色调与节奏、安乐疗养院、老人对于过去的思考等,都让我想到挺多的欧洲电影,比如同样是老人探讨生活感悟的《年轻气盛》,不知道创作者 / 导演是否有借鉴参考某些电影呢?
W:真把我问住了。这其间一定有无数的,我们、客户和导演都会喜欢的,经典艺术电影的影子,但具体为何,一时真不知如何表述,只能说这个孩子是应运而生的,是蒙受无数灵感呵护与照料的宠儿。
6、这个片子导演是罗景壬,也是 W 的老搭档了,默契之外,这次合作有没有新的花火?
W:这是我和罗导合作至今彼此感慨最深的经历,我和他长久以来都在各自挣扎与思索,如何用一种更特别的,更有诚意的,同时也更兼具力量和创造性的方式,通过影像的手段,来代表一个品牌或一个群体,向社会大众传达最具善意,也最具普世价值的关怀和思考。
7、整个片子的执行与拍摄,最难的部分是哪里?
W:必然不容易,当你终于被极大信任的授权可以用电影手段,来传递更加庞大厚重的品牌价值观时,压力接踵而来。这远非常规广告那样,只用一堆不错的故事,来包装具体品牌信息即可的套路。
这时,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你必须最大化消弭自身的精英意识和创作优越感,最大化的停息自己的表达欲望,避免所有真诚说教或刻意亲民,真正寓情于故事,而非寓情于道理。
毫无疑问,这一次合作,我和罗导都努力实现了这一目标,我们都相信,《我们的故事从没钱开始》,是在创造我们的历史。
8、片子名为《我们的故事从没钱开始》,这支片子与浦发信用卡的关联度在那里?浦发银行想要借此传达什么?
W:如上,这是一部艺术电影,即是浦发银行信用卡和 W 的共同尝试,也是品牌传播思维的共同创造,我们最大的努力就是期望改变银行金融机构之于年轻消费者的形象设定。浦发银行信用卡不同于其它,他不应是一个高高在上赋权分利给年轻人的财富门槛,也不该是一个善用鸡汤文或励志帖去拉拢年轻人的社交符号。
而真正化身为,能坦诚向每一位消费者分享青春价值观的人格,他隽永又真诚,深刻又真实,他对年轻人的 「梦想」 理解得更为现实,却又满怀积极。他心甘情愿和所有年轻人分享有关青春的一切过去与未来,他和所有人都相信《我们的故事从没钱开始》,过去如是,未来如是。
9、对于品牌主而言这是一部基本没有露出的电影,当初提案的时候是怎么说服浦发银行的?
W:虽然我会一再感谢浦发银行信用卡客户的远见和信任,没有他们的一路支持力挺,所有故事根本无从谈起,但还是想说,W 发展至今,一直坚信:最好的客户本身就是创造者,而创造者之间从来就不需要说服,只需机缘适当,让创造者们相遇,他们自会一起创造心中所想,不可阻拦,无法改变。
10、W 之前提过,这支片子的定位不是一个广告,而是一部电影,可以具体跟我们解释下吗?这个片子那些地方可以印证这个说法?
W:无法印证,观后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