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做营销广告这行久了,很多人都被锻炼地十项全能。那如果可以选择,你宁愿自己十分优秀出类拔萃可以 handle 好所有事。还是希望,哪怕自己不需那么强,但有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二选一,快告诉我你选哪个?
昨天参加一个小型工作汇报,大概是年轻的工作者对于自己前 2-3 年的工作总结。他们侃侃而谈的内容,我大概都可以背个七七八八。因为都是些熟悉的演讲套路,不温不火的说自己津津有味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社交,油然而生的集体荣誉感。
你看,连他们的成语+名词的搭配我都记得一清二楚。 ╮( ̄▽ ̄)╭
然而,不知道是昨天雨声太大,还是的确到了伤春怀秋的时候,找了 2 年前一起共事的两个朋友一起吃烤串,聊到以前一起参与的一起类似比稿事件:
朋友 A 表示:做这个鬼东西兴师动众,调用了很多没必要的人力资源。大家可以在自己的岗位分工合作,然而决策者非要将大家聚集在一起,浪费很多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罢工。
朋友 B 表示:这是一种团队精神的传承。大家忙碌到深夜,感觉身边有同事、有工作、有食物、有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本身就是一种集体感的传承。
关于这二位朋友的对话,我笑得不亦乐乎。因为他们性格本身就是天差地别,但是笑完也楞了一下得是,如果一个人能完美得完成一件事情,是否还需要组成一个 team 来通力合作呢?
我有个优秀的朋友常抱怨团队合作效率低,因为他一个人十八般武艺全能。像他一样的人才往往在进公司的时候经过答题+群面+单面而被留用,这样的人往往是名校毕业的能力很强的人才,即时不是这样的人,也肯定有过人之处,例如文案功底一流,设计天赋卓群等等。当把他们放在不同的职位轮岗之后,往往成为各个部门都抢着要的香饽饽。这时候也会出现一个情况——他一个人足以撑起几个部门。
在广告公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用一周的时间可以从客户那里接完 Brief,之后自己产出文案以及创意,做图,做报价做排期,提案,朝五晚十,甚至一天只留下 4 个小时给自己睡觉,第二天再打满鸡血工作,对于这样的人我只想说保重身体。而这些事情,如果放在一个具备完整管理体系的4A公司,调用客户部、创意部、策划部一起完成一个项目,可能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全能型朋友在团队中开始抱怨办事效率低的同事和繁琐的流程,他没有办法更快得学到新东西,也没有办法更快速晋升。
对这些朋友,甚至很多是天赋选手,我由衷得羡慕他们,甚至会想说他们很适合做一个人的英雄,但还是欠了一点火候。这里拿一些广告公司的创业之路来给他们添点柴。
小型广告公司的创立,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创始人的单打独斗。创始人凭借一身技能,以及早前在广告公司和甲方积累下来的好人脉,能够接到几个介绍来的活做,这样就有了第一笔生意。在这个期间广告公司创始人会真正知道什么叫「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在这个期间,不招人第一是因为节约成本,第二还是因为节约成本。注:创业广告公司初期一般都有 case 在手,极少有钱的广告公司,没任何活动就开始烧钱之旅的。
第二个阶段,创始人开始招人。创始人接到了越来越多的case,钱多活多的时候,要开始分工了。毕竟公司创始人不能在还没看到公司的明天之前就倒下。这时候,得找一个专职设计师出产海报啊,找一个专职文案写内容啊,找一个专职客户经理去忽悠客户啊,然后团队开始慢慢招募适合的人才。
第三个阶段,物尽其用,人尽其职。咪蒙总结自己创业失败的经历是:不要成为复合型的傻逼,而要成为一个专注的傻逼。而能把公司持续开下去的,不是一个什么都管的领导,而是一个打杂的 leader。带一个团队,leader 不是决定怎么爬梯子,而是决定把梯子搭在哪个墙上。
第四个阶段,长远发展。当整个公司持续运作,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这就是为什么大广告公司要租下一整幢楼才能实现同地办公。
很多人,尤其是优秀的人会抱怨团队效率低,然而所谓团队就像木桶原理中的木桶,有长有短。长板决定了整个团队能走多远,短板决定了整个团队的执行力。尽管短板影响了整个木桶,但是一块长板却接不起1公升的水。
或许单打独斗,冒尖儿加大了领导从芸芸众生中发现你的可能性,能让你在创业初期红红火火一阵子,然而老祖宗说的话可以总结为——过刚易折/目光短浅/过犹不及/操劳至死。
这些优秀而喜欢抱怨的人儿啊,你们知道不知道「独角固然华丽,结伴必然远行」这个道理啊!
此处给你们三个建议,让你免去抱怨的烦恼,
1.建议换掉团队中的短板,提高整体效率。例如向人事部提出去「独角招聘」,一个专注数字营销领域的招聘网站找合适的人。
2.多磨练磨练,一山更有一山高,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会善于安排别人的优点。尤其是「独角招聘」上有数字营销界各把手的人才,技术、客户、策划、文案,让所有人各司其职。
3.出去创业,保管你知道为什么需要一个团队。这时候上「独角招聘」。因为创业已经这么忙了,当然要去能最快找到最合适人才的招聘网站啊。
最后再套用已经离开但是留下了永垂不朽的 Iphone 的老乔 21 年前访谈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