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产女包竟靠「玩」出圈?
  陈又橙orange ·  2025-09-29
文 | cc、橙子

最近,杭州天目里又多了一个特别的空间装置,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打卡。



这间以 7 平米为尺度的空间装置,是古良吉吉与江南布衣芝麻实验室的一次「玩新」尝试——《心之所 01·天目里》。小房子的外立面巧妙拼接了古良吉吉的经典符号「猪猪兜」,并经由不同布料和皮革包裹起来。

这一装置不仅展示了材料间的组合与碰撞,也带来了设计语言的延伸,更作为古良吉吉「回归创作初心,拓展设计的边界」的创意符号,具象化了品牌理念的表达。

《心之所》,是古良吉吉在品牌 13 周年之际所发起的艺术项目。作为该项目的首个小空间,他们造了这间代表着热爱的房子《心之所 01》,既呼应了品牌的诞生故事,也象征着一处精神庇护所,守护着每个人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从安吉的粉色房子、上海西岸的彩色房子,再到第三站杭州「皮与布」的全新呈现,古良吉吉希望把这份创作的初心带到更多城市现场,与更多人产生新的联结。



除了这一空间装置,古良吉吉还在天目里打造「玩新工坊」品牌快闪空间,其所属公司古良文化于今年发起了一个长期的城市文化项目《玩新》,并于快闪及装置同期发布该项目首辑《玩新·杭州》及一场主题作品联展。

该本书籍记录并分享杭州这座城市里与古良吉吉一样有着趣味、更新的创作者及其生活景观与工作状态,展览则让书中的记录跳脱于纸张,来到线下与更多用户见面,既是品牌希望用户从文字到真实作品的「玩新」深度体验,也是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对用户链接一如既往的强调。

古良吉吉何以成为今天的古良吉吉?在竞争激烈的国产女包市场中,古良吉吉给出的答案是:玩新——不断重拾初心,不断玩起来,才能续写今天的新故事。

接下来,就跟 SocialBeta 一起走进品牌现场,看古良吉吉是如何以「创作」,持续让品牌焕发生命力的。


秉持创作初心,「玩」起来

以「创作」为核心的表达,古良吉吉没有自说自说,而是在「玩」与「新」的号召下,携手更多杭州本地创作者,落地了一场作品展,以社群为纽带,共同勾勒出一幅多元开放的创意生态。

在这场展览中,你可以看到各种艺术形态的交织,陶瓷、竹编、绘画、刺绣、建筑等的呈现都打破了过去的固定思维。每位创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些手工艺的边界探索中,让传统元素有了现代设计,让艺术表达也有了新的观看,一件件作品真切让人感受到——「创作还是很好玩的」。





展览现场,你可以看到更多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审美的对话:

程诗仪带来了《云中之城》系列作品,这套手工编织的银饰灵感来自于傣族特有的建筑文化与传统纹饰中,以云南银器锻制与傣族竹编两项非遗工艺的结合,让金属的编织也能够呈现出一种「柔软」,用当代设计语言完成对传统文化的转译;



区别于大众传统印象中圆润质感的陶瓷器物,曲晶的陶瓷作品反而带着棱角,如同一张被折叠的纸;



岱瑜的刺绣作品《错误的针迹》突破了传统布和线的载体,用木片和不锈钢线代替,将刺绣的针法落于木片上,构建出线的力量;



竹编手艺人刁宽呈现了竹的多种可能,从竹编的艺术装置到日常佩戴的首饰,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手工编织的温度,也在现代语境下赋予民艺传承的新可能。



从他们的创作中,我们也能读出这些关键词——不设限、长期主义、有温度……而这也刚好印证了古良吉吉所说的「玩新」——玩下去,才有新的可能。

其实,这场线下展览的作品,其创作者均出自于这本名为《玩新·杭州》的品牌刊物,在这本刊物中还收录了创作者们更多创作理念和对话的延伸。品牌希望与创作者们,「以赏玩、珍视之心一同研习,通过创作开启这个时代里的趣味、洁净、更新的一隅。

书与展的双线并行,让人打破了观看的时空界限,形成巧妙呼应,也把这场关于创作的体验变得更可感。不同的创意探索在此交汇,为品牌价值进行文化扩容。

作为最初在杭州创立的品牌,古良吉吉选择在这里发布首期《玩新·杭州》刊物,不仅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重返,也象征着一种创作初心的回归。

更重要的是,杭州这座城市本身就承载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气质——不仅有着丝绸、刺绣、茶叶、扇面、漆器等深厚的手工艺传统;与此同时,作为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的重要城市,杭州又涌现出各种新的生活方式。所以说,在杭州来诠释「玩新」这一品牌主题,也是相当契合的。





通过不同创作者的视角,这本品牌刊物在拼贴出创意的多样形态的同时,也从他们身上提炼了一种共性:既有对创作的专注,又保持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兴趣。比如周轶伦不仅有对创作的执拗,同时也会在下午四点半准时下班,回到自己的日常;曲晶经常上山挖土,在陶瓷制作中还原各种自然的肌理和质感,形成了自己的创作路径……

除了个人创作者,本次《玩新·杭州》还邀请到不少创意团体的参与——有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手工艺的自然造物、展开了多期手工艺驻地项目的民艺设计平台 Craft+、让闲置布料焕发新生的芝麻实验室……众多创作探索的集结,让读者逐渐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文化地图,并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这座城市。


○ 自然造物《非遗新生·竹编与版画的现代对话》

古良吉吉并不想让这本书成为一本创新的指导手册,而是希望成为「如何玩新」的灵感记录,找到被城市和生活滋养的创作之路。因此,整本书的内容没有堆砌的产品信息,也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意味,而是以真诚的「对话」为核心,实实在在串联着创作者们的心路历程,呈现一种开放的姿态。

在我们看来,也正是这种宝贵的真实感,让《玩新·杭州》有别于常规的品牌刊物,反而更像是一部观察集锦,保留了很多生动的创作细节。可以说,「玩新」是一种可以面向所有人的精神主张,也是古良吉吉与这些创作者的初心写照,它源于每一次敢于尝试、敢于「玩」的积极行动,并最终融入到城市与生活中。

而以上种种沟通与实践,也进一步反哺了古良吉吉的品牌叙事,在书写故事主线的同时,帮助品牌塑造出了鲜明的个性。


用「玩新」重构包袋表达

在一众追求成熟与简约的千元国产女包市场中,古良吉吉选择以「玩」破局,带着「情绪」和「趣味」闯入手袋市场,通过拟物化和趣味的设计来消解生活的严肃感,把包变成了一种承载情绪与态度的文化符号。

从最早圆润造型的陶陶包、到有最具代表性的猪猪家族、棒球家族,古良吉吉的产品始终充满「玩味」,它像是一个可穿戴的挂件,一份轻松的情绪、一种对于时髦生活的态度。而这种独特气质的核心,被品牌归纳为一个概念:「玩新」。





「新」在于「革新」工艺,品牌会积极投入研发创新工艺。

在猪猪家族系列中,古良吉吉自主研发了「膨膨塑形工艺」。该工艺打破了传统包袋需多裁片缝合的流程,诞生了立体圆润、无一缝线的「猪猪兜」,为猪猪家族赋予了圆润饱满的治愈感。



在棒球家族系列中,则借鉴服装立体裁剪工艺,首创「包台立裁工艺」革新传统板正制包手法,打造弧度线条流畅的包袋。



「玩」在于「贪玩」基因,古良吉吉在玩中创作,用奇思妙想,打造趣味性的产品。古良吉吉的棒球家族就在「玩」中无限延展,品牌以棒球元素为灵感, 突破品类边界,打造充满创意的艺术周边:

超长帽檐和超现实「大耳兜」的棒球帽、棒球帽 眼镜夹、棒球耳机包…将趣味想象融入日常穿搭。这些周边不仅是功能配件,更像是可穿戴的棒球灵感艺术周边,让「玩」的精神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



对于古良吉吉而言,「玩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开放共创,交流联结。品牌会通过跨界合作和线下门店,将「玩新」理念从产品延伸至线下体验与品牌文化。

在发布《玩新》系列丛书首辑《玩新·杭州》之前,古良吉吉就发起了「玩新城市文化巡游」项目,其子栏目「玩新共创」旨在深入不同城市,与当地的艺术家、创作者相遇,挖掘彼此身上未被发现的「有趣」。

在与上海沙画艺术家茗喆的合作中,诞生了《夜光背》超大猪猪包。这不仅是沙画艺术的首次立体化尝试,也是皮影皮材料的首次艺术化实验。双方甚至用皮影皮制作了沙画走马灯,突破了材料与功能的边界。



与重庆艺术家李树淡的共创,以「创作语言互译」为核心。双方将木材与皮革的肌理交织,诠释自然与工艺的共生哲学。共创作品《苹果·皮》用品牌的「膨膨塑形工艺」重塑了艺术家的木作《小苹果长成大苹果》;而《苹果猪》则用木雕形式再造了古良吉吉经典的猪猪包。



线下空间同样也是古良吉吉践行「玩新」理念的重要场景,见证了各种好玩形态的肆意生长。

在上海西岸梦中心,古良吉吉以工坊店形式呈现,首次集中展示了该系列具有开创性的膨膨塑形工艺,并利用该工艺的核心组件创作了一系列有趣的影像与装置。



这家门店还会不定期举办皮革手工工坊,开业前还带来「在地化」的表达,为上海创作了五种「口味」的小笼包零钱包作为伴手礼;甚至将店门前盛开的早樱变为许愿树,系上四色丝带代表四种心愿,让门店温柔融入城市肌理。





在探索与创造的道路上,古良吉吉以「玩新」为语言,重新定义了包袋对于人的意义——「除了装载日常用品,更希望装载背戴者所热爱着的生活」。

而「玩新」也不仅仅停留在产品层面,而是延伸为一种与用户、与城市、与艺术共创共生的开放姿态。古良吉吉通过不断打破品牌与地域、艺术与日常、功能与想象之间的界限,让与每一个创作者的跨界成为「有趣视角的碰撞」,让每一家门店都能成为「灵感发生地」。

古良吉吉把「玩」变成一种认真的创造力,把「新」转化为持续进化的工艺,为年轻人构建出一个个装载快乐情绪的「7 平米」世界。
    0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