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lenajiang、Valerie
去年,惊蛰一声响,蕉下带着《惊蛰令》破土而出,首次向公众亮明品牌「轻量化户外」的定位。
今日春分,春天已过半,蕉下继续踏节点而来,发布短片《回户外》,以歌舞剧的形式展现了一段轻盈自由的户外之旅,继续传递「轻量化户外」的美好感受。
如果说《惊蛰令》展现的是抖擞精神,奔向新天地的大气,那么《回户外》则像是一场以户外为舞台中心的歌舞剧,它欢快且洋溢着自由浪漫。带着对片子的好奇,我们和此次的创意蔡萌以及导演洋子 Yoko 一起聊了聊,试图去更完整地呈现 campaign 背后的细节和巧思。
《回户外》的旅程从阴暗逼仄的格子间开始,在时间回溯中,主人公冲破天花板的束缚来到户外,穿戴上户外装备后,参与到骑行、露营、攀树等活动之中,从一个人的体验到一群人的奔赴,户外的愉悦感受也逐步提升。
短片通过「倒放」的形式,模糊了「去」和「回」的界限,为整段旅程增加了一丝与真实世界偏离的游戏感和趣味性。同时片名中的「回」与片子后半段的倒回,也巧妙的形成了互文关系。而在音乐的选择上,百老汇的曲风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开心,仿佛沉浸式参演到 La La Land 之中。
舞蹈作为一种原始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本能的体现,与《惊蛰令》一样,蕉下此次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向观众展现的,是一种与户外自然而然的默契感。
据导演洋子 Yoko 透露,此次编舞上融合了街舞的松弛感与民族舞、现代舞的力量感,让整体呈现出一种即兴、自在的欢脱感,再配合一系列机关装置的呈现,整个画面衔接得无比丝滑流畅。
在《回户外》「去」和「回」的双重场景中,蕉下一套文案输出了两次,匹配不同画面推动着情绪层层递进。
第一遍:从工位到户外,不确定的试探;
第二遍:经历美好体验后,即使回归生活,也增添了更多笃定和力量。
除此之外,蕉下也在「书」里埋下了伏笔,开头的《物种起源》里人变成了猿,而在结尾猿又变成了人,这种「回」的交织始终贯穿于品牌这次表达之中。
不管是短片中「倒放」的表现手法,还是以莫比乌斯环的视觉逻辑展现创意字体「回户外」,甚至在海报里打造「回」字型户外乐园。
如果说《惊蛰令》是蕉下对于「轻量化户外」的一次品牌「官宣」,那么《回户外》则是对于其的一种全景式表达。
不管是骑行、露营、飞盘,还是徒步、攀树、划船,户外从不需要深刻,也不需要复杂的定义。蕉下通过绑定传统节气来讲述属于国人自己的「户外经」,又凭借一件件产品双向联结起了生活与户外场景,让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自由切换,不仅为产品赋予更多功能的使用体验,也为「回到户外,也是回到生活」写下了最真实的表达。
对于一些西方专业户外品牌来说,「去户外」是带着对大自然的陌生感和未知感,需要留出特定的时间、精力并有着较高的准入门槛,而在蕉下看来户外本身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就像从室内的「家」回到室外的「家」一样自然。
从宏大的叙事、沉重的装备中跳脱出来,蕉下以最大化的「轻」去覆盖更多的目标群体,也以最本真的「回」去唤醒人们对于户外的向往。
契合于「回户外」的主题,不管是百老汇式的歌舞剧风格,还是中英双语的欢快音乐,蕉下希望以一种无国界、跨文化的方式去展现「回归自然」的纯粹快乐,毕竟「人不是去了户外,而是回到了户外」,户外没有边界,那么生活也不应该有。
© 本文系 SocialBeta 作者原创,著作权归 SocialBeta 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