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过了 40 岁才被称为广告狂人,不是只有作品才能奠定大师地位。每一步都算数。
《下一个营销大师》旨在了解当下年轻营销人人对广告和生活的看法与坚持。
本专栏采访的第二位嘉宾是 Ben。
Ben,曾就职于两家国外培训品牌,目前是某工作室的创意总监。对他而言,坚持自己心目中的型销并不容易,但把营销当做艺术品而言,他才能够快乐。 但现实和理想、热爱与挫败,是很多人现在面对的困境和迷惘。
今天,我们邀请到 Ben 和我们分享他的「型销理论」,和他至今的营销生活。
采访人:Echo
受访人:Ben
1. 你所坚持的是型销,为什么叫型销呢?这个概念是你自己提出的,还是说有前人提到过的。
Ben:型销的概念来源于香港一位大学教授,「型」在粤语定义为「有格调」。后来结合自己的经历,在我的立场重新定义。简单来说就是将 IP 营销直接移植到创意者身上。
举个例子,如果我要做一个奢侈品牌的文案,那么创意者本身是具备产品精神与特质的,这样才可以打动消费者。当然会有人问到:「做 100 种产品的时候,只有一个创意者,怎么办?」这个时候一般的营销公司只会给出「形」销文案,也就是省时省力客户满意的快餐服务。但「型」销者不然,他会融化到受众群体,产品体验,甚至开发当中,力求文案效果做到「我们都一样,你喜欢的,由我们来打造」而不是「我有 XX,你可以拥有」。
「型」销会将创意者带入一个全新的创作高度,我这里用的是「创作」,是因为每一段「型」销都是异于常人痴狂,着迷。也是对创
意者本身不断的敲打与历练,成为营销界的艺术家,而不是产品的推广者。
2. 你之前有两段在甲方公司市场部工作的经历,在这两段经历中,你们公司是更偏向于做品牌影响力还是转化率呢?你一般在团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Ben:由于保密原则,我不方便透漏前服务公司的内部情况,但我一直在团队中扮演类似杰克船长的角色,唯一的领袖,绝对不可置疑的权威力,去保护大家在狂风暴雨养妻活儿。
3. 对你塑造自己的型销观,影响比较深的一段经历或者一个人是谁?
Ben:影响自己对 Maketing 理解比较大的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市场总监。我是在一次企业内训的时候认识他的,他是我前任职公司总部的市场总监,负责该品牌中国区。是他让我认识到「自我」之于营销的重要性。
关于工作经历的影响的话,两家国外培训品牌的时间,让我很深刻。
4. 你说的时间是指工作时间还是?
Ben:我们说的是工作时间,其实培训品牌由于企业性质,市场部的工作大部分都是按部就班去进行,可能由于我性格的原因,我更愿意在资源限制下力求卓越,更积极去贯彻价值创造。这一点也是「型销」中最重要的精神。
5. 既然培训品牌是有企业性质这个困境在的。那在这样的困境下,你发挥了怎样的主观能动性,有具体的事件可以和我们说一说么?
Ben:在国内,我们遇到最常见的问题是活动预算和投资人的期望值。基本每一次大型活动都会经历这种折磨,也就是我们向投资人推的营销案,首先面对的不是是否有创意,而是如何花钱最少。
其实营销简单一句话就是:让别人相信我,让别人爱上我,让别人和我在一起。
我所坚持的「型销」是符合企业企业文化,培训行业的企业文化是营销决策者赋予的,但企业文化与直接投资人之间,利润才是后者看中的。
我处理过的营销案,是非常挣扎,心里话「这个很 LOW,我宁愿死也不做」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型销」的概念里:我们举办一场现场活动,背景音乐应该用《凤阳花鼓》,而不用幼儿英文歌曲。
6. 这样看来,你个人可能更注重的是品牌文化输出,做 Branding 方面的影响力。但投资人更关心的是做每一个营销决策带来的直接转化率。我这样理解对吗?
Ben:对的。我更愿意是去贴合品牌价值构造它的营销环境,当然也是考虑到成本预算,这在中国,谁也逃不掉的命运。也可以是一种冒险精神,但这种冒险精神需要我自己把控成本。
例如我曾经做过一场室内半快闪的营销活动,由于时间与活动本身非常契合,潜在客户的接触非常理想。
7. 很多品牌都会为了一些营销事件去做这样的快闪活动,而且这个成本不算高。这次活动,中间和投资人那边的决策是否发生了一些冲突?
Ben:没有冲突,我只和懂得欣赏的人合作,当然中国人又会说:「谁承担结果?」
如果以现在的趋势,做一场活动就要结果的营销案,对不起,这个案子请你去找 LOW 的人做。在三线城市我的行为已经算是冒险了。可能我是艺术家不是生意人,我把营销像艺术品一样对待,这样自己才会快乐,参与活动的人才会快乐!
如果你还有其他想分享给我们的话,你也可以在这里留言?
Ben:首先是感恩 SocialBeta 对我的眷顾,再次是感谢 SocialBeta 对我的提携。我希望 SocialBeta 可以来东莞开创真正营销纪元,来还原市场营销真正的快乐与意义!
守望者罗夏。
Ben 最喜欢的漫画人物,也代表着一种精神!
后记:
不管是在与 Ben 的采访过程中,还是后期梳理微信内容的过程中,我有时候会产生郁结的情绪。
在我看来,内心有信仰的人是值得敬畏的,我敬佩 Ben。但我也能从 Ben 的采访中看到相当一批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营销人所面对的困境。
这种焦灼是一种状态,好在信仰之所以是信仰,而不是别的其他,是因为它是用来打破这种状态的。
祝好,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