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idi、粥粥
1988年,NIKE 最具标志性的口号「 Just Do It 」横空出世,按下了品牌的启动键。
同年,跑步界的传奇人物 Walt Stack(沃尔特·斯塔克)跑过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告诉观众「我每天早晨都会跑步17英里」。这支视频也是 NIKE 「Just Do It」的开篇之作,将这句 slogan 与品牌牢牢绑定。
今年年初,这条面世 30 余年的标语却意外化身互联网上的爆梗,「勇敢去做」搭配上小曲「Just Friends」,成了各种搞笑整活视频的标准结局,也让这个经典口号在互联网的抽象语境下又火了一次。
回溯 NIKE 在中国的广告史,李蔚然导演的「 Anytime 」系列广告也在随时随地火上一遍。广告虽然画质感人,没有明星光环加持,但镜头中学生把雨伞玩成击剑,少年拿地球仪耍起篮球……无厘头的场景转折让运动无处不在,也让好创意经典咏流传。
可以说,NIKE 的经典广告从不缺少回头率。总有创意人乐此不疲地翻找、回味,从画面到文案逐帧盘点,每每重温都能有所共鸣。但可惜的是近年来 NIKE 也少有被大家回味再回味的创意,于是又有不少人感叹「NIKE 之后,再无 NIKE」。
而就在前段时间的上海马拉松现场,NIKE 又以「胜者爱找虐」为主题,带来了一次打动不少跑者的创意营销事件,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有力的回应。
上马,虐到痛快
2024 年 12 月的第一天,上海马拉松(简称上马)再次让这座国际大都市沸腾。作为国内唯二的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中国唯一的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上马的含金量可见一斑。
来自 62 个国家和地区的 38000 名跑者,从金牛广场起跑,途经标志性的外滩建筑群,金陵路骑楼、南京路的繁华街区和百年静安寺,在新旧交织的城市景观中,用双脚丈量城市的宽度。
上马是一年一度的「期末考」。站在起跑线上的那一刻,就意味着顶住冷风日晒,突破身体极限,迎接更快的风景和不断向前的挑战。
但准考证并非人人都有,跑圈有这么一句话:「有一种幸运叫中签上马」。2024 年的上马,报名总人数突破 25 万,马拉松项目的中签率仅为 11.2 %,较去年的 13.7 % 进一步降低。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跑者对这场赛事的狂热期盼,也是上马独特意义的最好证明。
大型赛事本质是商业,而 NIKE 就是买单者之一。作为上马主赞助商,NIKE 从报名开始,就加入了跑者的备赛日常。绿底黑字的口号式短视频每隔几天就会更新一条,精准拿捏了一颗颗想刷新 PB (个人最好成绩)的心。在日复一日的拉练、刷街、强度课,跑到质疑人生时,NIKE 的「陪伴式备赛」,正是想和跑者站在一起,让他们重新提起劲儿来。
比赛当天的赛道沿线, NIKE 也一直在和跑者并肩同行。无论是地铁、楼宇还是户外大屏,随处可见的 NIKE 广告牌以鲜明的亮绿色和「找虐」文案占据视觉 C 位。「征服了千里万里,只剩这 42.195 公里」、「看字的劲,拿来提速」、「准备起飞,拍肩去年的自己」......贯穿整条路线的各种口号仿佛提前参透了参赛者的心理历程,直击跑者的精神状态。
不得不说,NIKE 亲手灌下的这盆「毒鸡汤」真的很懂马拉松,用一股子狠劲精准戳中跑者的痛点,又恰到好处地激励着他们前行,传递挑战极限的意义,「 PUA 」进了跑者心里。场外的热情助力同样拉满。
在 NIKE 30 公里官方加油站,「最怕上强度不封顶」、「我干嘛还在跑就很好」、「这哪顶得住就起飞了」等手举牌接连亮相,让跑者们在疲惫中会心一笑,又默默攒足了劲,咬牙坚持,继续向前。
○ 图片来源:小红书 @实习生
这一番操作更是让不少参赛选手以及网友狠狠上头。在一张张完赛 po 图中, NIKE 高频出现。
○ 图片来源:小红书 @eric赵老师
借助入侵全赛程和社交媒体的荧光绿,一句句打满了鸡血的口号,NIKE 不仅在上马强化了品牌存在感,还成功激发了跑者的情感共鸣。当品牌口号与跑者的真实经历相互呼应,NIKE 在跑圈的消费者认同度也有机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NIKE 找回「热血」
事实上,不仅是上马贴出的这一系列海报,从今年夏天的巴黎奥运会起,NIKE 已经开始有意变得更加热血,并在表达上更加激进。
比如奥运会开幕式前,NIKE 就先打出「胜者不是谁都能当」的口号,用一支混剪广告片讲述了运动员在赛场上争取胜利时的内心活动。「我一根筋,我戏弄对手,我就是独,这就让我招人恨了?」「我目中无人,我从不见好就收......我可太疯了,你说我招人恨吗?」通过「我招人恨吗」这一关键设问,NIKE 也是在强调要取得胜利,背后要付出的无数代价。
在这支投放全球市场的广告短片之外,面向中国市场,NIKE 找来郑钦文、韩旭、李梦等知名运动员,用一组定制海报、短片展现她们各自的竞技态度。尤其是郑钦文海报中的这句「想带走的巴黎纪念品,只有奖牌」,在其夺冠后,奖牌直接被改为金牌,印上了 NIKE 的文化衫,更是成了 NIKE 整场巴黎奥运营销中,在国内最受关注的一个高光时刻。
当然,突破重围拿下冠军的励志故事,固然是上演一千一万遍,也总能打动人心,但 NIKE 对「胜者」的定义也不止局限于拿下冠军这么简单。奥运期间品牌也把目光投向了玩滑板的小孩姐、大山里走出来的冲浪选手、本职是程序员的全马大众组女子第一等各具魅力的运动员,延展「胜者」概念之下,人人都有的这颗好胜心。
值得一提的是,NIKE 还邀请合作多年的退役电竞运动员 Uzi 前往巴黎,参加首次加入奥运会的大众马拉松赛事,并将整整 15 周从备赛到参赛的完整过程,剪辑成为纪录片《只闯难关》,用一个突破自我的胜者故事呼应品牌的奥运主线。
而在巴黎奥运会对「胜者」的多角度诠释之后,NIKE 的表达也没有就此停下来。
今年 9 月,随着天气转凉,各类跑步赛事将进入密集举办期,NIKE 跑步又推出「胜者不是谁都能当」的续章 ——「胜者爱找虐」系列企划,强调胜利常常藏在努力突破自身不适的时刻之中。上马现场铺天盖地的口号标语,亦是这个系列企划的一部分。
三支短片分别围绕雨战、把天跑亮、跑到崩溃边缘的不同情景展开,把跑者对跑步感到又痛又爽,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描绘了出来,在评论区引发不少共鸣。
其实,这两个接连推出的、以「胜者」为关键词的大型企划背后,也是 NIKE 品牌策略的一次整体转向 —— 从更注重广告投放的实效,回到其一向擅长的价值观输出。为何会发生这个变化,还要从 NIKE 的 DTC 战略(直接触达消费者的零售模式)说起。
根据 BOF 时装商业评论的报道,品牌前 CEO 约翰·多纳霍(John Donahoe)在任职期间,采用了较为激进的方式推广 DTC 战略,更偏向于用效率优先,以数据为导向的方式来经营公司,对产品、营销创新的投入都有所减少。
今年 7 月,曾在 NIKE 工作超过 25 年,长期参与品牌市场工作的马西莫·吉恩科(Massimo Giunco)更在领英直接炮轰这位 CEO,认为他是来自咨询公司、对体育用品行业毫不了解的外行人,并把矛头直指他过度重视已有会员,以及对品牌广告的忽视,使得 NIKE 多年积累下的品牌态度、领先的价值观遭遇稀释。
领导层的决策失误最终也体现在了业绩和股价上—— 2024 财年,NIKE 总营收与上一年几乎持平,2025 第一财季,NIKE 总营收同比下降 10%,公司股价目前仅有 2021 年底最高点的 44%。
今年 10 月,约翰·多纳霍在担任了四年多的 NIKE CEO 之后正式离开,部分在 NIKE 工作多年的老员工相继回归,比如曾在 NIKE 工作 32 年直至退休的 Elliott Hill(埃利奥特·希尔)接任了 CEO 一职,前品牌营销副总裁妮可·格雷厄姆(Nicole Graham)则在今年 1 月,以 CMO 身份回归。
对赢的渴望,对运动员追求自我突破这一可贵精神的歌颂,又重新成为了 NIKE 向外传递品牌价值观时的落脚点。但「胜者」的故事,能否在 NIKE 的实际销售中有所助力,显然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 本文系 SocialBeta 作者原创,著作权归 SocialBeta 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