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海,怎么就成为了年轻人的精神乌托邦?
  水母 ·  2024-07-23
越来越多爱喝酒的年轻人,似乎爱的不再是酒本身。

在前不久的 FBIF 2024 食品饮料创新论坛上,睿从咨询的何煦博士谈及酒饮消费趋势时提到,在任何一种文化里,酒最本质的功能属性都是促进社交。只不过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说,酒变成了一种低成本、轻社交的方式。

去年兴起的「找搭子」风潮,其实已透露出当下年轻人的心态变化:并非不需社交,只是不希望受熟人社会的规矩束缚,更追求「合则约见,不合也可无负担地再见」。而酒正是一个合适的介质,帮助他们去拓展「点到即止」的社交链接,以自由的方式去触达他人与世界。

对于如今的酒饮品牌而言,回归于「人」找机会,既需要提升「酒」为年轻人创造联结的能力,又需要营造更适合当代人体质的轻负担社交氛围,让人能够享受寻找同好的乐趣,从而使年轻人与品牌的联结愈加稳固。



已在全国各地开出 30+ 门店的跳海酒馆,显然深谙其道,让每一家门店都生长成了年轻人的会客厅,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拥有不少「自来水」。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跳海是如何成长为一个属于年轻人的社群酒馆?此次论坛上,跳海酒馆的联合创始人随易也来到现场,将品牌赢得人心的历程开诚布公。


有人跳海,找回 B 面人生

在小红书上搜索跳海酒馆,在常见的探店打卡分享之外,还有一类不同于其他酒馆,跳海特有的笔记内容:打酒师职业体验。



跳海的打酒师长期对外开放招募,需要经过三次实习才能正式上岗,根据操作的熟练程度会有不同称号。他们白天有着不同的职业与工作,晚上 6 点则在跳海统一化身为打酒师。据介绍,截至目前,申请在册的跳海打酒师已超过 10000 人,正式上岗的打酒师也有 1000+,其中 70% 都保持着活跃。

「无论白天做什么,你都会想来跳海上一次夜班。」在打酒师的招募信息中,跳海自信地写下了这一句。

明明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了一整个白天,究竟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年轻人愿意在晚上来到跳海打酒?

其实,所有打工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无论忙碌还是摸鱼,上了一天班都会产生挥之不去的疲惫。如同所谓的「工位 20 分钟理论」:只要在工位上待 20 分钟,即使什么也不做,精力也会被迅速抽干。

在跳海看来,白天的职业身份,是一个人面向社会的 A 面。尽管工作是安身立命所需,也能带来一定价值,但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大多数年轻人很难在工作中真正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收获想要的成就感与意义感。咬合在社会齿轮里的 A 面生活,既积攒着精神的疲惫,又压抑了内在的能量,正因如此,越来越多人希望以 Gap Day、Gap Hour 获取片刻的逃离。



跳海的打酒师系统,正是品牌对年轻人精神需求作出的回应——提供的不单是一项有报酬的兼职,更是一次找回 B 面人生的机会。在这里,褪去白天的社会身份,回归真实的自我,你可以没有负担地交流,结识意气相投的朋友,也可以不加入其中,只是在吧台观察人生百态。而那些埋藏心中的爱好与创想,都能够被接纳,甚至为夜晚的酒馆带来独特的光亮——酒馆举行的活动中,有不少是来自打酒师们的创意。

借招募打酒师的形式,跳海承接住了年轻人下班后的空闲时间,也推动他们释放出积压的「库存能量」,让酒馆本身成为了年轻人逃离日常、Gap 一下的去处。

自去年以来,跳海这座「灵魂庇护所」再次升级,在泉州浮石隐地、中卫黄河宿集、丽江荒野之国、北京水长城四个非标地区陆续设下游牧酒馆,并同步开启游牧打酒师计划:邀请你前往当地驻地打酒,担任一周的游牧酒馆主理人。以打酒师的名义,跳海给了年轻人一个短暂逃离城市的理由,望着野外的月亮,探索自己向往的生活,将「人生是旷野」的感受刻入心底。



另一方面,从跳海的视角来看,打酒师体系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酒馆的人力与运营压力,也让跳海与年轻人能够互为支撑,互相注入生命力。打酒师的身份给了年轻人另一种群体认同感,在新店开业时,有时还会有跨城市的打酒师前去支援。

更进一步说,对于跳海而言,打酒师所带来的去中心化的影响力,是品牌最为看重的无价财富。随易提到,跳海所理解的「个人影响力」,并非是单纯的以人带人,也并非是多一些线上线下的流量,而是——

「当年轻人不在你店里的时候,他还在讨论你,这才是影响力。」


社区感,是「与人创造」而非「为人创造」

除了打酒师模式,各地门店中接连不断的活动,也塑造了跳海不设限的包容感。

市集、演奏会、招聘会、读书沙龙、播客录制现场……在跳海,即使单说「展览」一种形式,也有千万种被展出的「艺术品」。

「非策划性相遇」公益展,细数那些与流浪动物们不期而遇的时刻;



创作者 ShanShan 画下的「不被夏夜的雨淋湿的房间」,也是她每一期播客的封面;



北跳的市场负责人 luyao 行走各地,带回自己用相机记录下的旅行故事;



还有写在吧台留言本上的种种人生碎片,也被跳海保存成动人的「琥珀」。





无论是跳海职员、打酒师、常客,还是甚至未曾造访过的朋友,都可以向跳海投以灵感的火花,成为一场活动的发起者。跳海将酒馆的公共属性发挥到极致,将门店空间变成创意碰撞的入口、艺术流动的场所。

尊重与接纳年轻人天马行空的脑洞,鼓励与支持他们尽情释放自己的个性,充分利用门店中的一切载体帮助他们去完成一场表达,跳海为年轻人们提供了一种看见与被看见的价值,将容易被忽视的个体感受进行放大。

显然,跳海非常擅长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承接他人的思考,还在于能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元素延伸成新的灵感。例如在刚刚过去的毕业季,跳海面向应届生回收学术成果,你可以用一份毕业论文复印件,换一个跳海币,让你眼中写完后再也不想翻开的「学术垃圾」,有了个好归处。



而在愈加炎热的现在,跳海与 B 站联合发起了夏日灵感企划,用一场灵感故事会,挖掘生活中的创造轨迹;又用一场人生拍卖会,让你的一小片人生与他人产生交集。



此外,一个个烟蒂也可以转变身份,跳海常设的勇敢烟蒂机将随地乱丢的缺点变成互动投票的特点;一封封信件也可以在店与店间传递,跳海化身邮局,开通寄信服务,你深夜提笔时想起的收信人,也需要在夜晚来到当地的酒馆,收取那一份跨城的心意。



品牌共享空间,化作土壤;个体共享创意,播撒种子。生活中细枝末节的美好,都会得到放大与珍视;人与人之间即使并不熟识,却也能在多元的活动话题下自然交流,恍若邻里。对于来到跳海的人而言,喝酒不再是头等大事,能够获取与输出,能够看见与被看见,才更为重要。

不知不觉,酒馆不只是酒馆,如同一个自由生长的微型社区,拥有这个时代所稀缺的,充满人情味的社区感,将年轻人长久地留存下来。与其说跳海建立了有归属感的社群,不如说是让用户真正融入了品牌运营之中,成为跳海的一部分。

「营销的逻辑有点像在水面之上的捕鱼人,不断地用洞察、趋势、创意所组成的 Campaign 鱼叉,来试图捕捉在水中自由游弋的鱼。但为什么不愿意尝试跳下去,和他们一起游一游呢?」

之所以能形成聚集年轻人的社区感,并不是出于「为他们打造一片天地」的思维,而是跳海将目光对准了每一个具体的人,理解每一种精神诉求,与内心丰盈的年轻人共同去创造新的价值,缝补人生所需的「意义感」。

一个个人,串联成跳海的现在。
一家家跳海,又正在成为连接人与人的未来。

© 本文系 SocialBeta 作者原创,著作权归 SocialBeta 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8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