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vivo 首次联合 FIRST 青年电影展开启「超短片单元」征集,杨庆导演用 vivo 拍摄的开幕片《当我们决定放弃的夜晚》收获了编辑部的一致喜欢。
在「人人都是创作者」的启示下,生活影像和电影语言走到一起并不令人意外。
经过去年的尝试,vivo 明确了其中的一条规则是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便携式设备拍摄。然而条件的限制并没有框住想象,反而在今年涌现出了更多打破常规、千奇百怪的作品,甚至监控器、行车记录仪都能成为媒介,拍出观看的新体验。
不久前,vivo VISION+ 超短片单元在西宁 FIRST 青年电影展落下帷幕。在 5 分钟里,我们还能看到什么惊喜?
五分钟的意犹未尽
时长短,并不意味着难度变小,在五分钟里要讲出一个能够触及内心的故事,着实考验着创作者们的影像表达能力。
在看过部分获奖作品后,发现影片中对情绪的把控总是十分到位,都有这份「意犹未尽」的感觉在。
年度超短片《如果可以》
导演刘宽认识了许久的快递小哥成为影片的主角,那些我们熟悉的送快递日常后是亲情、爱情等等我们所不知道的个人世界。比起时代的沉浮,从个人内心延伸而来的共通之处才更容易激起共鸣。
影片中,夫妻俩拥抱结束,最后一段字幕和画面出来时,情绪到达高点。故事跳脱出一个我们熟知的模板,屏幕前的观众和屏幕里的人在此时连接起来。
如果可以重来,他想在结婚前买个房,至少生孩子前,买辆车。语句中充满淡淡的悔意,但三人骑着车向前奔驰的画面仿佛成为人生故事的隐喻:不能重来,只能向前。
人文创作奖《火锅》
一个都市女孩的内心独白盛满了这五分钟,拼贴定格动画的应用在这里也多了几分趣味。这是一个有些治愈的故事:准备吃火锅,但找不到锅,正奔溃的时候,门外的朋友带着各式各样的锅来了。
以重庆方言的形式全程叙述,特别有生活的气息,不怎么精致到底的影像,完全讲出了生活的一些真切幽默,贴近都市人的生活常态,在其中可以去发现自己与周围的联系。想来这也是这支短片获得「人文创作奖」的缘由:透露了生活的其中一面。
点击图片可以查看更多获奖影片
在这届超短片大赛中,入围作品从各个主题里来带了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科幻、爱情、家庭暴力、教育……的话题浓缩在五分钟的叙事里,产生了深刻的视听感受。
因形式巧思获得评审团大奖的《让我们相爱吧》以监控器为媒介,呈现了真实与虚构并行的定格动画,把一个中年男人的孤独无聊讲得奇幻又浪漫。
用三屏拼接拉开孩童视角的家庭暴力短片《捉迷藏》,让过去与此时交织在一起,又一次审视家庭暴力对孩子内心造成的难以释怀的伤害……
这些短片从生活里走出来,又走进了不同人的生活,连接彼此。
「影像的宽容度」
从 FIRST 公布的短片征集数据来看,84% 的创作者出生于 1990 年后,成长于影像表达的时代。对于年轻的创作者们来说,无论是面对镜头还是拿起手机拍,都是一件自如的事情,这也为超短片的延续构建了良好生态。
「超短片」在 FIRST 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学者戴锦华、艺术家曹斐、演员黄轩三位身份不一的评委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获奖的作品中没有出现「最佳」二字,更多的是对多元表达的一种肯定——
一方面超短片的影像表达贴合非专业设备拍摄的属性,另一方面在观看中也探索到了更广阔的边界,去实现「看」的新意。
当新的界定和青年影展碰撞在一起,「实验性」就变成了内容题材的关键词之一。基于轻量化的设备拍摄,创作者们打开了短片视角的多样性,可以野生,可以粗糙,晃动的镜头、不总高清的画面恰好就是生活烟火气的再现。
比起「电影语言」的绝对胜出,在 vivo 超短片里需要「玩儿起来」。
「人文之悦」
常规认识里,「青年电影展」似乎是一个有一定门槛的地方,离普通爱好者有些距离,但 vivo 就为大众来到电影的圈子里增添了一个入口。
本届超短片征集中开放了 B 站通道,不仅专业的参与者可以投稿,越来越多的普通爱好者也迈出了电影表达的第一步。在本身以视频和年轻人组成的社区中,B 站的投稿以其年轻化的语言,为超短片带来了丰富的影像样本。
获奖名单中有一支获得了 bilibili 人气短片大奖的作品,导演是一名 up 主,也是一名学生,也许还稚嫩的拍摄,但展现了新媒体时代下年轻创作者的不同表达方式。
在所有创作都回归到一个原点时,就成了 vivo 这句品牌理念——「人文之悦」。这句话背后是技术层面专业影像的再升级,也是多元创作者的广泛集结,是以更深远的视角来阐释的,如同 vivo 相信的那样——
「影像的未来,将由技术践行者与创作者一同打造。」
手机影像作为日常表达的出口,可以让视线落在「人」的身上,去表露人文的关怀。通过超短片,vivo 想要借此向新的可能更进一步,对外展现科技的温度和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