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制片厂】是 SocialBeta 推出的栏目,会从创意、制作、幕后等多个角度分享品牌影片,我们的口号是:「别看烂片啦!来看广告!」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品牌制片厂(brandfilm),每周三首发。
很早我们就发现,银行、金融类广告已跳脱谈论成功的套路讲法,「给花浇浇水的美好田园退休生活」、「送孩子去常春藤名校受教育」等等情节都渐渐远去。不过总体来说,主题都还是偏向于表现对美好人生意义的追寻。而今天我们展映的这支来自初创金融品牌 Koho 影片,可以说是这类广告中的极端作品——他们把银行定位为「梦想的掠夺者」、一股蔓延到世界的邪恶力量,残酷榨取消费者的金钱和抱负。
广告片 13 分钟左右,风格科幻暗黑,反乌托邦。
Koho 《Dream Thieves》
「Dream Thieves(盗梦贼)」这个设定给 Koho 这次营销涂了上第一层吸引力。影片开始,一大批私人警官似的队伍闯入居民住宅,将一些科技仪器装入人体,强行夺走了所有人脑海中的快乐和希望。随着黑色的泥浆般的液体从头顶流下覆盖全身,个体的意识也渐渐模糊……绝望包裹之际,女主角从「wake up」的呼唤中苏醒。她意识到人们正在被恐怖势力操纵,勇敢反抗后让世界苏醒,生活回归了平衡的色彩。
片中这些看起来有些恐怖的失控场景,其实是 Koho 在影射和挑战传统银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加拿大,有半数以上之多的人没有足够的钱,去支付五大银行要求的最低存入费用,而对于那些账户数字数不清的财富者,又是享受这些手续费的减免,这就让普通人陷入一个恶性的循环。
Koho 这家企业的特点即在于区别传统银行,给加拿大的民众们提供简单、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整个的操作有点像我们的支付宝:用 App 跟踪并实时显示消费数据,提供支转账等功能,而且不用有其他额外的手续费。所以品牌的营销活动也是基于最大的产品特点,《Dream Thieves》像是一段电影化的宣言,瞄准北美银行业的收费体系提出质疑,然后面向千禧一代推荐自己的服务。负责这支影片的是 Koho 的首席创意官 Jason Chaney,他说「很多银行建立在向消费者兜售梦想的虚假泡沫上,但那些产品本质上其实都是站在银行的角度老龄办的,我们想通过这支广告片去传达,自己愿意做那个改写规则的品牌。」
银行企业「换位」手法来揽获用户好感的广告片也不少,获得去年戛纳娱乐狮全场大奖,桑坦德银行的科幻片《Beyond Money》讲述了未来世界里富人们用出售自己的美好记忆来获得财富,在叙事和表现手法上和上述那支都有相撞的部分,但比较起来还是 Koho 的片子主题更明晰,和自己的产品关联也更紧密。
Koho 指出他们把 80% 的预算都花在了影片的制作上,请来了法国有名的导演 Fleur Fortuné 来执导。从开头的画面、现实的黑暗和人们梦境的光色对比就可以看出质感,据 Chaney 反馈,他们拍摄之前参考了三十多个不同的经典影像资料,当中也包括苹果标志性的《1984》。
那么今天我们也趁机来回顾一下这支反叛广告鼻祖、苹果最为著名的影片之一:
《1984》灵感源于英国政治讽刺家 George Orwell 的同名虚幻预言小说,当中主人公生活在一个被控制的专制国家,正如广告片中表现的,一群人木讷前行,排排坐下,在听一套关于 PC 的标准化说辞……直到一个举着铁锤的女孩冲过来砸向屏幕,陈旧的传统才开始被颠覆。这支广告片的导演 Ridley Scott 曾说:「《1984》表达了苹果理念,打破政府和大公司垄断技术的行为,让计算机变成人人可及的产物,而非反之要它控制人的生活。」这一理念和如今 Koho 想表达的异曲同工,挑战权威,打破旧归,让梦想掌握在个人手上。
另外除了《1984》,片中还看得到《发条橙》、《黑客帝国》和《唐尼·达科》等电影的影子,里面非常显眼,带着催眠感的动态抽象广告牌,则是对 88 年老片《极度空间》的致敬,影迷们可以去自行挖梗了……作为一家初创的金融企业,Koho 这支 13 分钟的影片,可以算是「小品牌大电影」的生动例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