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制片厂】是 SocialBeta 推出的栏目,会从创意、制作、幕后等多个角度分享品牌影片,我们的口号是:「别看烂片啦!来看广告!」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品牌制片厂(brandfilm),每周三首发。
1968 年的平安夜,一张出自宇航员之手的编号为 AS8-14-2383H 的照片,被著名户外登山摄影家罗威尔(Galen Rowell)形容为「最具影响力的一张环境照片。」
因为它让我们第一次有机会从月球视角来看待我们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
而在 50 年后,我们再次有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这颗蓝色星球:
我们可能见过很多山川湖海,也曾听过尘埃掩埋城堡,但这支海澜之家品牌影片,还是用布料为我们打造了许多从未见过的风景:
有漫长时光在自己身上刻下一道道痕迹的山峦;
有横亘在孤岛与另一座孤岛之间的无边大海;
有风吹过的像小王子头发颜色的麦田……
而打造出这个神奇微观世界的是《舌尖 2》的青年导演陈硕,他的另一部代表作是小肥羊品牌影片《138 种食材的奇妙旅行》。我们在导演拍摄间隙,与他进行了一次愉(pao)快(ti)的深夜来电采访:
「从平面到视频,如果只是单纯的并列并不好玩」
其实,在这支广告拍摄之前,代理商团队已经拍摄了一组平面,高清镜头下的海报很细致地捕捉到布料的不同纹理,展示出不同特色的自然地貌。而在奥美团队找到陈硕,希望拍摄一支同样用微观镜头打造的「布景乾坤」,导演却想了很多。
在他看来,平面和视频的差异很大,观众对此的接受度也不一样,如果说平面中只要有一个趣味点就可以抓住观众眼球的话,视频却需要用连续性和叙事性来获得观众的共鸣感,因为「单纯的并列关系只会无聊不好玩」。
为了解决这个拍摄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导演在脚本创意阶段就提出通过增加视角的变化来让片子保持更多的叙事层次:从月球看地球,到外太空看月球地球,到进入地球大气层来看地球内部的冰川山海…… 这里面的逻辑包含着从浩淼的太空,到荒漠的自然再到逐渐有了烟火气的人间,一步步跟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而在画面呈现上,也尽可能通过更多的细节来赋予画面更多的视觉趣味,比如我们看到在穿过沙漠的骆驼商队和他们的剪影,滑雪前行扬起的白色风沙,薰衣草花海里缓缓升起的热气球…… 让构建的场景都更真实更有故事性。
短短 1 天的拍摄时间内如何将构想的画面尽可能实现,导演和团队在前期除了从大量优秀摄影作品中找了布景参考,也进行了大量的测试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比如春夏系列的服饰决定了较低饱和度的浅色布料不适合某些厚重、有体积感的地貌造景;想象中高空俯瞰的多种地貌效果试图用布料拼接呈现却发现「特别丑,像给衣服打了补丁」…… 才因此在这个微观世界中,呈现出大自然里最优雅的线条,最干净的色彩和肌理,以这种最直观的方式带我们感受到「面料是服装的灵魂」。
「多走一点,在被定性之前再多走一点」
在我们看来,这支广告最终的呈现效果已经足够让人惊喜,但导演表示由于广告制作周期的关系,从创意衍生到执行的过程中留给导演和团队的时间并不算多,也因此不得不舍弃一些更有野心的画面,在他看来,「所谓创新,就是突破既有经验往前再走一步,这当中既有可能出现极有意思的东西,也往往意味着承担较大的风险。」
▲ 小肥羊品牌影片
在小肥羊和海澜之家的品牌影片之前,陈硕更为人熟知的是纪录片导演的身份,《舌尖 2》的《相逢》篇章为他带来了很高的关注与机会,也因此获得了不少「质疑」:「大家都说你一个拍纪录片到底能不能拍广告,那我就走到了小肥羊这一步;当我拍了小肥羊 1 之后,大家都说就是拍美食的,我又走到了海澜之家这一步…… 不停地建立别人对自己、自己对自己的信心,尽量往前走一步,也许碍于现实的束缚,你可能一步没法走那么远,那就尝试多走一点,在被定性之前再往前多走一点」。
每个人的作品中都会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异国求学的经历让陈硕认识到,人的认知在陌生环境下会更容易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他说自己「随着年岁渐长,会越来越注重对传统、经典的梳理,这样就会在接案子、做事情的时候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也就更知道自己的突破在哪里。」正如他所言,在小肥羊之前,食物的微观摄影在平面已经有代表作,但没有人试图用完整的食材搭建场景来讲故事,「找到这个边界,跨出去就是新的领地」。
在这几部代表作中,我们都能看到陈硕十分擅长的微观摄影手法,通过细节刻画来表现被拍摄对象的特质成为导演的「特色」之一,当被问道是否会担心这个风格成为自己的局限,川大哲学的导演给出了很辩证唯物主义的答案,「你不能一方面享受到它给你带来的便捷与好处,另一方面又屏蔽掉它可能带来的坏处,不可能什么便宜都占。」
「很多意义产生于词与词之间而不是词的组合」
「导演,你是一个迷影吧?」
「哈哈,是的,我真的还蛮迷影的。」
曾在法国学电影的陈硕,最喜欢的导演是法国新浪潮奠基者之一的让 · 吕克 · 戈达尔,在我们的采访中,频频跑偏到是枝裕和、侯孝贤、阿巴斯的电影中,有时候陈导为了让我更理解他的想法,会用这些导演的生命体验和他们的代表作来解释。
方寸之间的布料造景,却能够很自然地体现出宏大的场景构建,这当中离不开导演骨子里认可的「东方人的东西」,正如是枝裕和的电影,虽然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但最终呈现出来东西还是会让你觉得很大,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在我看来,迷影的人大都有个电影梦,陈硕也不例外,他说自己曾经看《恋恋风尘》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未来有一天也可以拍电影。
但对于目前常常更多是在拍摄纪录片、商业作品的他,并没有网友们认为的「导演只有拍电影才是情怀梦想,拍广告只是为了生计」的纠结。在他看来,相对流程工业化管理的广告业其实是很好的训练机会,拍摄过程中的面临解决的各种问题而积累的经验会学习到很多,广告「带着镣铐跳舞」反而会使得「有限制才能达到自由的状态」,无论是广告还是电影,一个人都需要对另一个人负责,「品牌给你的东西你不能只是去玩,首先要满足对方需求,如果有空间再放一些自己的表达,这是一种职业的态度。我们常说的工匠精神,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职业态度而不是只讲情怀。」
他也同样提到,从影像发展至今,任何的技法、形式都只是一种表达的通道,相较于现实层面的限制更多的还是人心的限制,只有突破了形式媒介的表达才可能是自由的,毕竟「很多意义产生于词与词之间而不是词的组合」。